从冬麦生育期看明代长江下游地区气候冷暖变化

发布时间:2018-07-23 16:50
【摘要】:根据不同资料来源的冬麦生育期所能指示的气候意义,建立了该要素某一时段内连续的物候序列,以此反映明代长江下游地区的气候冷暖变化情况。分析认为:洪武初期、弘治、正德年间均为寒冷期;嘉靖至崇祯年间则处于回暖期,其温度状况虽稍微高于现代,但此时段的升温并没有改变 "小冰期"的格局,明代整体上仍然呈现寒冷的特征。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climatic significance of winter wheat growth period indicated by different data sources, a continuous phenological sequence was established in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to reflect the climate cold and warm changes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the Ming Dynasty.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initial period of Hongwu, Hongzhi and Zhengde are all cold periods, while the period from Jiajing to Chongzhen is in a warming period, and the temperature situation is slightly higher than that of modern times, but the warming in this period has not changed the pattern of "Little Ice Age". The Ming Dynasty as a whole still presents the cold characteristic.
【作者单位】: 上海电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基金】:2013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 复旦大学九八五工程三期项目 (2011RWXKZD022)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09&ZD068) 教育部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201114)成果
【分类号】:S512.11;K24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丕远,龚高法;十六世纪以来中国气候变化的若干特征[J];地理学报;1979年03期

2 郑景云,郑斯中;山东历史时期冷暖旱涝状况分析[J];地理学报;1993年04期

3 张德二;;我国“中世纪温暖期”气候的初步推断[J];第四纪研究;1993年01期

4 满志敏;关于唐代气候冷暖问题的讨论[J];第四纪研究;1998年01期

5 王绍武;;公元1380年以来我国华北气温序列的重建[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1990年05期

6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考古学报;1972年01期

7 李根蟠;长江下游稻麦复种制的形成和发展——以唐宋时代为中心的讨论[J];历史研究;2002年05期

8 王永厚;;俞贞木及其《种树书》[J];农业图书馆;1984年02期

9 王绍武,王日f;1470年以来我国华东四季与年平均气温变化的研究[J];气象学报;1990年01期

10 游修龄;;《沈氏农书》和《乌青志》[J];中国科技史料;1989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炳涛;明代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变化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毛建西,陈玉兴,王波;建筑节能应与地区气候结合[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1期

2 周崇云;淮河流域史前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关于淮河流域原始经济的探讨[J];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05期

3 曲善珊;董海鹰;李松坚;李德萍;;气温变化对青岛市小麦适宜播种期的影响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01期

4 周美燕;徐青文;崔晓霞;;阳信县近10年热量变化对棉花生产的影响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05期

5 刘淑云;李景岭;张秀兰;朱建华;;鲁西南冬小麦产量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和通径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1年03期

6 魏彩欣;刁永发;;合肥地区住宅空调方案的技术经济分析[J];安徽建筑;2007年01期

7 刘辉;;新疆特早熟棉花生长发育动态与有效积温关系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03期

8 张伯忍;安徽省霜冻气候分析及区划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1990年02期

9 汪银生,邹健;安徽烟草的起源与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1年06期

10 谭业华;陈珍;;肉豆蔻在海南扩种栽培的气候适应性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黎秀蓉;;“李约瑟之谜”的博弈论解读[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孙竞昊;;明朝前期济宁崛起的历史背景和区域环境述略[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3 王发信;陈小凤;;蒙城县干旱规律分析[A];全国旱情监测技术与抗旱减灾措施论文集[C];2009年

4 郑永光;陈炯;朱佩君;;中国及周边地区夏季中尺度对流系统分布及其日变化特征[A];2008年北京气象学会科技优秀论文集[C];2008年

5 高凯;;从人口性比例失调看“姜”、“姬”等女字部首姓氏的产生背景[A];炎帝·姜炎文化与民生[C];2009年

6 高登义;;气候学:过去、现在与未来[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7 王发信;王辉;;蚌埠市干旱规律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2010年

8 ;Climatic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Indian and East Asian Monsoon regions of China over the last millennium:a perspective based mainly on stalagmite records[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七卷)[C];2008年

9 王淑云;吕厚远;刘嘉麒;J銉rg F.W.Negendank;;湖光岩玛珥湖高分辨率孢粉记录揭示的早全新世适宜期环境特征[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七卷)[C];2008年

10 高寿利;李婷婷;杨仕国;吕英民;;我国西北地区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研究[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 2009[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科;西部地区纹层湖泊高分辨率孢粉记录的晚全新世环境变化[D];兰州大学;2010年

2 陈沂;湿热地区通信基站建筑节能设计策略与技术[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丽;湿热地区降雨对墙体传热的影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4 王飞;3-6世纪中国北方地区的疫病与社会[D];吉林大学;2011年

5 宋佳;经方50味药物在明代13位医家中的用量规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6 赵传湖;全新世东亚地区气候时空演变及古气候定量重建[D];南京大学;2009年

7 常倩;商周至魏晋南北朝羌人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孟万忠;历史时期汾河中游河湖变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巧媛;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青藏高原冰川的变化[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惠夕平;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鲁东南沿海地区史前至汉代聚落考古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铁丽;先秦时期黄河水患述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超;秦汉黄河中下游地区作物病虫灾害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王涛;清代山东小清河沿岸的河患与水利建设[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杨旭辉;秦都移异与秦的崛起和统一[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卞韬;石家庄地区气候变化特征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冷雯雯;从《全唐诗》看唐代的茶业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有喜;昙石山遗址及其自然环境演变的探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军;湖南省农业功能区划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9 韩颖;宋代休闲生活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马冀;毛乌素沙漠南缘全新世光释光年代学及古气候环境记录[D];西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宗太,刘潮海;中国冰川分布的地理特征[J];冰川冻土;2001年03期

2 陈家其,施雅风;长江三角洲千年冬温序列与古里雅冰芯比较[J];冰川冻土;2002年01期

3 王大德;;日·记·档·案[J];档案;1992年02期

4 沈小英;陈家其;;太湖流域的粮食生产与气候变化[J];地理科学;1991年03期

5 萧凌波;方修琦;张学珍;;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叶梅雨带位置的初步推断[J];地理科学;2008年03期

6 王会昌;2000年来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迁与气候变化[J];地理科学;1996年03期

7 许世远;中国天山现代冰川作用研究[J];地理学报;1963年04期

8 杨怀仁,邱淑彰;乌鲁木齐河上游第四纪冰川与冰后期气候波动[J];地理学报;1965年03期

9 张丕远,龚高法;十六世纪以来中国气候变化的若干特征[J];地理学报;1979年03期

10 王绍武,赵宗慈;近五百年我国旱涝史料的分析[J];地理学报;1979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杨雨蕾;十六至十九世纪初中韩文化交流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2 李杰;李日华的文艺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伯重;唐代长江下游地区农业生产集约程度的提高[J];中国农史;1986年02期

2 刘炳涛;满志敏;;从冬麦生育期看明代长江下游地区气候冷暖变化[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3年03期

3 ;长江大旱两江野外调查[J];水族世界;2011年03期

4 吴兆苏,魏燮中;长江下游地区小麦品种更替中产量及有关性状的演变与发展方向[J];中国农业科学;1984年03期

5 沈以诚 ,张慎行 ,周菊芬;长江下游地区水貂若干生理生化数值的测定[J];畜牧与兽医;1984年03期

6 李林,张更生;长江下游地区水稻阴雨害的发生规律及其防御技术[J];江苏农业学报;1995年04期

7 杨竹平,吴兆苏;长江下游地区选育和鉴定广泛适应性小麦品种的地点的探讨[J];种子;1988年05期

8 陈保国;长江下游地区收获机械选型分析[J];农机推广;2000年02期

9 姜文候,吴兆苏;长江下游地区小麦品种产量稳定性的初步探讨[J];作物学报;1983年04期

10 俞世蓉,吴兆苏,夏中华,杨竹平;长江下游地区小麦品种产量能力、适应性和稳定性的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维冰;田淑芳;;从适应市场到面向世界——1980-2000长江下游地区饮食业发展透视[A];饮食文化研究(2003年第4期)[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陈磊 赵懋忠 通讯员 王德英;中日暴雨试验研究有进展[N];中国气象报;2002年

2 特约观察员 陈艳军;油菜籽:行情炒作大于干旱影响[N];粮油市场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刘丽丽;明清长江下游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冲突[D];安徽师范大学;2012年

2 张玲;长江下游地区西汉至新莽中小型墓葬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3 马晓光;长江下游地区元、明墓葬[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1400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1400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3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