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变迁与秦汉王朝辽西经营
[Abstract]:Ecological environment affects social and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e climate of Qin and Han dynasties changed from warm and humid to dry and cold. During the warm period, it expanded to the north, contracted inward in the cold period, and "razed the barbarians." Q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warm and humid climate, the dynasty using water and soil and other ecological resources in Western Liaoning to develop transportation, build cities, prosperity of local society. The climate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is dry and col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western Liaoning is changing, the inland "strong activity of wind and sand", the "flood" in summer and autumn in the coastal zone, and the "cold and dry" in winter. The traffic pattern of western Liaoning changed, "Lulong-Ping Gang" Road "severed", "near the sea way is impassable", many cities were abandoned, "people in exile", society languished. The change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western Liaoning affected the management of Northeast China by the Central Plains Dynasty, and the Koguryo nationality was strong and difficult to govern, and Gongsun's separation from Liaodong was related to it.
【作者单位】: 渤海大学历史学系;渤海大学东北亚走廊研究院;
【分类号】:K23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朱永刚,王立新;辽宁锦西邰集屯三座古城址考古纪略及相关问题[J];北方文物;1997年02期
2 崔向东;;辽西古廊道与古代文明交流[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3 冯永谦;姜念思;;宁城县黑城古城址调查[J];考古;1982年02期
4 李宇峰;;辽宁建平县两座西汉古城址调查[J];考古;1987年02期
5 王成生;汉且虑县及相关陶铭考[J];辽海文物学刊;1997年02期
6 李(尸共)福;;吉林省西南部的燕秦汉文化[J];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03期
7 王子今;秦汉时代的并海道[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年02期
8 俞伟超;张爱冰;;考古学新理解论纲[J];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06期
9 王子今;;论秦汉辽西并海交通[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丽华;东汉封君之封地地理分布探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2 杨晓靖;;农业起源与中国早期文明的演进[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5期
3 陈隆文;;中国早期货币铸造的空间演变[J];安徽钱币;2004年03期
4 陈隆文;;春秋战国时期货币的流通与城市发展[J];安徽钱币;2005年01期
5 王树芬;从气象学角度探讨五运六气学说的科学性[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8年02期
6 佳宏伟;清代陕南的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变迁之关系试探[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2期
7 施雅风,任炳辉;中国冰川研究发展简史[J];冰川冻土;1983年01期
8 施雅风;冰川学开拓与气候环境变化研究的回顾[J];冰川冻土;2004年01期
9 于希贤;中国古城的仿生学文化透视[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10 杨光;丁国栋;屈志强;;中国水土保持发展综述[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魏建震;;先秦两汉文献中的九州[A];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历史文化论丛[C];2009年
2 姚乐;;关于汉盐渎县的几个问题[A];汉唐社会经济与海盐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张柏忠;;科尔沁沙地历史变迁及其原因的初步研究[A];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C];1990年
4 王方中;;1934年长江中下游的旱灾[A];近代中国(第九辑)[C];1999年
5 卢善庆;;天阶山记[A];徐霞客研究(第21辑)[C];2010年
6 姚秀萍;吕明辉;王丽娟;张晓美;王昕;李闯;;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研究和业务进展[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0公共气象服务政策体制机制和学科建设[C];2011年
7 煍志PI;;从爵制的角度试释《津关令》之“鲁侯”现象[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九、十合辑)[C];2012年
8 李吉和;;古代自然生态环境与游牧民族的迁徙[A];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人类学高级论坛2004卷[C];2004年
9 李喜所;;中国留学生的发展历程及其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A];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三辑)[C];2006年
10 国威;;唐长松山马禅师考[A];唐史论丛(第十九辑)[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林;石室丹青[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3 贾文丽;汉代河西军事地理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周海峰;燕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梁红梅;中国种植业优势区域及其耕地保护策略[D];浙江大学;2011年
6 汪家华;唐代长史述考[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呼兴华;从术数的角度考察运气学说的发生[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8 魏俊杰;十六国疆域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郝建杰;《诗经·国风》地域性考论[D];上海大学;2011年
10 刘海宇;山东汉代碑刻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铁丽;先秦时期黄河水患述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超;秦汉黄河中下游地区作物病虫灾害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徐静;清末万载、上高卢罗两姓争界案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淑兰;浙江省自然物候与气候变化关系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5 朱丽娟;从《全唐诗》中看唐代桑蚕丝绸业的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白洋;战国秦汉武关道军事地理论述[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杨邓旗;明代重庆地区灾荒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8 丁祥利;春旱秋潦:黄河与豫东平原社会变迁(1644-1795)[D];南京大学;2011年
9 吴力勇;清代顺天府旱灾与禳灾初探[D];暨南大学;2011年
10 王升元;两汉六安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秉琦;中华文明的新曙光[J];东南文化;1988年05期
2 朱永刚,赵宾福;1988—1989年辽宁阜新、彰武青铜时代考古的主要收获[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1年06期
3 张郁;;内蒙宁城县古城址的调查[J];考古通讯;1958年04期
4 李世瑜;;古代渤海湾西部海岸遗迹及地下文物的初步调查研究[J];考古;1962年12期
5 韩嘉谷;;渤海湾西岸古文化遗址调查[J];考古;1965年02期
6 曹汛;;S坪蛹夤懦呛秃喊财酵叩盵J];考古;1980年06期
7 蔡莲珍;仇士华;;碳十三测定和古代食谱研究[J];考古;1984年10期
8 杨虎;朱延平;孔昭宸;杜乃秋;;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发掘简报[J];考古;1985年10期
9 贾兰坡;;关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若干问题——评宾福德等的新看法[J];考古;1988年01期
10 裴安平;李科威;;雨台山楚墓CASA年代序列分析与相关问题讨论[J];考古;1991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惠富平;再现远古及夏代生态环境与社会文明——《生态环境变迁与夏代的兴起探索》评介[J];中国农史;2005年03期
2 李玲玲;王星光著《生态环境变迁与夏代的兴起探索》出版[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5年02期
3 马俊亚;;伙伴还是害敌?——从人虎关系看淮北江南生态环境变迁[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4 于永;;新中国成立以来内蒙古生态环境变迁个案研究——喀喇沁旗王爷府镇大富裕沟村生态环境变迁及其原因[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2年04期
5 崔向东;;辽西地域人文历史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6 佳宏伟;清代陕南生态环境变迁的成因探析[J];清史研究;2005年01期
7 周昆叔;;历史学的创新——评《生态环境变迁与夏代的兴起探索》[J];中原文物;2006年03期
8 穆]臣;;深化新认识 开拓新领域——“辽海人文历史与生态环境变迁”学术研讨会综述[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9 赵珍;清代西北地区的农业垦殖政策与生态环境变迁[J];清史研究;2004年01期
10 赵英;;人类历史时期祁连山地区生态环境变迁研究——以祁连山南麓(青海属界)为例[J];丝绸之路;2010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谭芫;李宇安;王亚俊;;新疆博斯腾湖生态环境变迁分析[A];中国水利学会2003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杨静;京杭大运河生态环境变迁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2年
2 王星光;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变迁与夏代的兴起和嬗变探索[D];郑州大学;2003年
3 陈跃;清代东北地区生态环境变迁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4 戴嘉艳;达斡尔族农业民俗及其生态文化特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宋丽君;明清承德生态环境变迁研究[D];山西大学;2008年
2 高丽旭;曲江胜地生态环境变迁研究[D];长安大学;2008年
3 王坤;清代雪峰山区的生态变迁研究[D];吉首大学;2013年
4 戴圆圆;沈阳市生态建设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5 程莉;制度变迁与生态环境变迁互动关系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6年
6 杨红平;清代浙江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D];西南大学;2007年
7 白昌红;清代长江下游(江苏、安徽段)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D];西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240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224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