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唯有小宗,而周立大宗”:关于商周宗法的讨论——以王国维《殷周制度论》为中心

发布时间:2018-09-05 07:58
【摘要】:王国维的《殷周制度论》将宗法制度的诞生视为殷周制度与文化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从氏族到宗族,是殷周社会结构转变的关键,其核心是周代统治者通过宗法等一系列制度克服氏族组织基于血缘关系的自然分化而导致的集团力量的总体削弱,因而宗法的成立是周人因着氏族基础而对社会结构进行改造的系统工程,其目的在于达到统治者内部团结的最大化,基于上述目的而设立的宗法实际上是对基于血缘的亲亲原则的超越,是周人"家天下"王制的环节。与殷代唯有五世之内予以收族的小宗宗法不同,周代则有以"本支百世"意识为指向的大宗宗法,它可以团结基于氏族血缘分化而日益陌生化了的族人。
[Abstract]:Wang Guowei's Institutional Theory of the Yin and Zhou Dynasties regards the birth of the patriarchal system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the Yin and Zhou Dynasties'system and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the key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the Yin and Zhou Dynasties is from the clan to the clan, whose core is that the rulers of the Zhou Dynasty overcome the group strength caused by the natural differentiation of the clan organizations based on blood relationship through a series of Patria The establishment of patriarchal clan system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to reform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the Zhou people because of the clan foundation. Its purpose is to maximize the unity among the rulers. The patriarchal clan system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purpose is actually a transcendence of the principle of kinship based on blood relationship and a link of the Zhou people's "family under heaven" Royal system. Only the minor patriarchal clan system which was adopted in the Fifth Dynasty was different from that in the Zhou Dynasty, the patriarchal clan system which was directed by the consciousness of "one hundred generations of one's own tribe" could unite the increasingly unfamiliar clan based on the clan's blood relationship differentiation.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轴心时代中国的政教思想”(11JJD720002)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郑慧生;;从商代无嫡妾制度说到它的生母入祀法[J];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04期

2 晁福林;;关于殷墟卜辞中的“示”和“宗”的探讨——兼论宗法制的若干问题[J];社会科学战线;1989年03期

3 陈恩林,孙晓春;关于周代宗法制度的两个问题[J];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06期

4 吴飞;;母权神话“知母不知父”的西方谱系(上)[J];社会;2014年02期

5 吴飞;;父母与自然 “知母不知父”的西方谱系(下)[J];社会;201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义华;;商王朝对外服方国的控制策略[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2 侯文学;;说“佼(姣)”美[J];华夏文化论坛;2006年00期

3 赵伟丽;;浅析商周妇女地位的变迁及原因[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田延峰;;论秦的ud祭与五帝说的形成[J];前沿;2011年06期

5 颜小华;维吾尔族传统宗法文化初探[J];青海民族研究;2004年04期

6 申忠玲;南朝典签与宋代走马承受公事之比较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7 陈虎;;关于西王母传说的几点历史学考察[J];青海社会科学;2010年06期

8 姜燕;;理雅各《诗经》英译本所绘夏商周三代社会图景[J];齐鲁学刊;2009年06期

9 滕志朋;刘长荣;;元代:选官制度与文人画的发达—— 马克思“物质生产与艺术发展不平衡原理”的一个实例性考察[J];齐鲁艺苑;2007年01期

10 叶璐;;从《诗经》看周代婚姻制度特点[J];青年文学家;2011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阳光;;论财政转移支付法与和谐社会公平正义理念之实现[A];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2007年会暨第五届全国财税法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梁晓景;;月宫“白兔捣药”神话新诂[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张树国;;论《左传》的性质及其对古代散文研究理论建构的意义[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4 史宏蕾;;晋南稷王文化田野考察研究与新绛稷益庙壁画图像文化探索[A];2010年三晋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刘彬徽;;古史分期与楚国社会形态的思考[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6 谢庐明;;传统与变迁:赣南客家家法族规的地域性分析[A];客家文化研究(下)[C];2004年

7 钟建华;;试析唐代闽南文化的肇基与型塑——兼论“开漳圣王”与“开闽王”入闽之异同与影响[A];闽南文化新探——第六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刘清河;;“礼”与“法”——中印古代文化基本特性之比较[A];东方丛刊(1997年第3辑 总第二十一辑)[C];1997年

9 徐明波;;从传统金石学走向科学考古学——郭沫若甲骨文、青铜器研究中考古学方法的应用[A];中国社会科学论坛文集——郭沫若与文化中国[C];2013年

10 韩胜伟;;甲骨文“令”字句研究[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4年第1期[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胜利;民国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周勇进;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王伟;《吕氏春秋》体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王霞蔚;金元以降山西中东部地区的宗族与地方社会[D];南开大学;2010年

7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8 张振国;清代文官选任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张欣;先秦饮食审美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姚晓娟;周代家臣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郑慧生;;从商代无嫡妾制度说到它的生母入祀法[J];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04期

2 孙晓春;中国古代国家形成问题初论[J];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书灿;;《殷周制度论》新论——学术史视野下的再考察[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2 王丽娜;;品读《殷周制度论》[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3 田率;;浅议王国维的《殷周制度论》[J];齐鲁文化研究;2012年00期

4 张富祥;;重读王国维《殷周制度论》[J];史学月刊;2011年07期

5 尹玲玲;;从《殷周制度论》看王国维的治国理想与治学思想[J];美与时代(下);2013年12期

6 陈峗;;“家天下”与“天下一家”:三代政教的精神——以王国维《殷周制度论》为中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7 李大鸣;;殷——“兄终弟及”的魔咒[J];紫禁城;2009年07期

8 晁福林;于薇;;论题:周代宗法制问题研究展望[J];历史教学问题;2007年03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本文编号:22236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2236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37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