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六朝儒学的主导地位
[Abstract]:Despite the freedom of thought in the six dynasties and the prosperity of the metaphysics, the Confucian tradition and Confucianism as the mainstream culture in the society have not been replaced. Confucianism is still recognized by the society as the orthodox ideology, which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1)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hinese Classics in the six dynasties. In carrying out traditional classics and Confucianism education, the official scholars still use Botong Confucian as the standard. The number of classics literature has increased greatly; (2) the literature of genealogy, which can best reflect Confucian ethics, is produced in large quantities, which leads to the final establishment of genealogy; (3) the rulers of the past dynasties popularize the "five Rites" and adhere to the traditional ritual system of sacrifice in political practice. The monarch and the common people regard the traditional etiquette system as the norm of daily life behavior.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
【基金】:华中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清代经学文献整理与研究”
【分类号】:K235;B23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文刘;;试论六朝儒学的特点[J];历史教学问题;1992年02期
2 赵行良;魏晋南北朝隋唐儒学发展之我见[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3 乐胜奎;六朝儒学的困境[J];中国哲学史;200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海帆;;宕昌的凤鸟信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2 王明前;;三国两晋财政体系演变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3 陈道贵;从佛教影响看晋宋之际山水审美意识的嬗变——以庐山慧远及其周围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4 索毕德;;晋代至唐代中国与斯里兰卡的佛教文化交流[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曹小云;;早期汉译佛经与中古汉语词语溯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汤城;;浅谈《史通》对范晔《后汉书》的评论[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7 阚绪良;吕晓玲;;从“桃之夭夭”到“逃之夭夭”[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8 阚绪良;吕晓玲;;“野渡无人舟自横”新解[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9 段双喜;;江总生平与佛教关系考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潘江艳;;南北朝文学相互影响探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高慧斌;;试论南朝私学发展的原因[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张峰;;汉画像中建鼓的形制[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姚乐;;关于汉盐渎县的几个问题[A];汉唐社会经济与海盐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陈祥渝;;六朝暨丹阳地域山水文化浅析[A];“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付开镜;;毒药与魏晋南北朝政治斗争和矛盾处理的关系(摘要)[A];毒理学史研究文集(第七集)[C];2007年
6 窦怀永;;敦煌本《瑞应图》谶纬佚文辑校[A];常书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C];2004年
7 余欣;;屈支灌与游仙枕——龟兹异物及其文化想像[A];龟兹学研究(第五辑)[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4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5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常昭;六朝琅邪颜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苗霖霖;北魏后宫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王飞;3-6世纪中国北方地区的疫病与社会[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范艳清;《史记》与魏晋南北朝文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宋肖娜;《汉语大词典》瑕疵补正[D];湘潭大学;2010年
5 张世敏;魏晋南北朝山水文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何丽;两宋的僧诗批评[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明全;鲍参军诗歌创获论[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谢南山;秦汉时期舆制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杨丹;《沧浪诗话》的语言观[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景龙;陶渊明的政治情结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乐胜奎;郭简乐论及其主旨[J];中国哲学史;2001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永平;;东晋南朝庐江何氏儒玄双修之家学及其门风[J];许昌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2 姚晓菲;;略论宋齐之际琅邪王俭之学术成就[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朱保书;;辉煌的宋代文化[J];开封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4 赵东栓;从理论走向实践──论儒学在汉代的落实[J];克山师专学报;1995年01期
5 洪煜;汉初儒学的历史命运[J];史学月刊;1998年06期
6 于志强;儒学与汉代社会研究的深化与拓展——读刘厚琴《儒学与汉代社会》[J];孔子研究;2003年02期
7 邱普艳;李新平;;士燮与儒学在交趾的传播[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8 张保同;;略论东汉士大夫的缺失[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9 蒋素芝;;论康雍乾时期台湾儒学的区域性特征[J];韶关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10 杨效雷;;清朝时期中国儒学对朝鲜的影响[J];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战继发;;明朝前期学官制度述论[A];明史研究第3辑[C];1993年
2 武守志;;苏东坡与晚明个性解放思潮[A];《国学论衡》第一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1998年
3 蔡正发;;贞观之治与儒家之道[A];孔学研究(第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第三次孔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4 川合安;;日本的六朝贵族制研究[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徐心希;;浅谈董仲舒“大一统”理论与汉代史学观念的更新[A];董子思想初探——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丁海斌;陈凡;;论清代科举与“官科技”[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7 李华瑞;;论儒学与佛教在西夏文化中的地位[A];西夏学(第一辑)[C];2006年
8 戈春源;;试论六朝吴地经学的特点及其影响[A];六朝历史与吴文化转型高层论坛论文专辑[C];2007年
9 李济沧;;放达之风与六朝舆论[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连心豪;;宋儒与谱牒之学[A];闽台谱牒民俗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文献中心 郑成宏;高丽女性与蒙古族接受儒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2 魏宗禹;傅山的学行与儒学[N];太原日报;2007年
3 陈宗光;走进庆元古村落[N];丽水日报;2006年
4 李申;孔家店之兴衰[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5 陆蔚;唐代云南的儒学传播[N];云南日报;2001年
6 顾钧;明清之际传教士的“格义儒学”[N];中华读书报;2007年
7 魏星斗;历史上的永登教育[N];兰州日报;2005年
8 张家康;国学大师抗日救亡的呼吁[N];中国档案报;2006年
9 江林昌;五千年中国学术史[N];光明日报;2006年
10 毕延河;康熙的文化宿命[N];扬州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焕君;魏晋南北朝丧服制度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2 王瑞平;明清时期云南的人口迁移与儒学在云南的传播[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3 王万志;金代区域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王刚;学与政[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杨世文;宋代经学怀疑思潮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6 秦跃宇;魏晋士大夫玄儒兼治研究[D];扬州大学;2005年
7 王建军;元代国子监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8 董刚;元末明初浙东士大夫群体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9 韩毅;宋代僧人与儒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10 张亲霞;先秦儒家君权思想的历史演变[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循;周秦间孔门私学组织的成立及其在黄河流域的迁变[D];四川大学;2004年
2 张海楠;《盐铁论》的主要思想及其文学价值[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陈志伟;论经学与汉武帝的政治变革[D];南昌大学;2006年
4 李海棠;儒学在元代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5 曲辉;宋代春秋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喻彦彦;河间献王刘德学术述论[D];兰州大学;2007年
7 王圣;六朝隐士与政治、学术文化之关系[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8 朱茹;宋代江西孔庙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于海平;柳宗元与中唐儒学[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10 李庆华;从《史记》、《汉书》看汉代妇女地位及其成因[D];湘潭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2364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236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