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期的两都之争:以班固《两都赋》为例
[Abstract]:In the study of ancient Chinese urban history, the Han Dynasty is an indispensable link.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due to political, military and geographical considerations, the capital was in Changan, but because of the historical connection between Guanzhong and "violent Qin", it was difficult for the emperor to obtain political legitimacy for a long time. Compared with this, Luoyang City was built in the early Western Zhou Dynasty, the capital of the Zhou Dynasty, and also the place where the Zhou public ceremony was performed. In this way, Changan and Luoyang became the symbol of the Qin and Zhou systems, respectively, and the so-called two capital disputes. Then it becomes the appearance form of the state ideology debate. Since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the national politics became increasingly Confucian, and Luoyang became an increasingly strong political impulse of Confucian scholars. After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the new capital of the country was scheduled to Luoyang, which can be regarded a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political ideal of Confucian scholars,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aroused the emotional rebound of "Guanzhong aged". Ban Gu's Fu is a model text for Luoyang in the Ming Emperor period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On the practical level, this work reinforced Luoyang's position as the emperor's capital, and at the conceptual level, it showed the way of the ideal imperial city of Confucianism in the Han Dynasty. As far as the study of Chinese urban history is concerned, it suggests that the establish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ancient Chinese cities are based on economic and military considerations, but in the end they should be justified at the political, ethical and philosophical levels. As the container or philosophy of culture and the material form of political concept, the city undertakes the important mission of "hiding the ritual with the instrument" or "showing the ceremony with the instrument".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中国美学与农耕文明”(2010)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C912.81;K234.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宇;;从舞赋走进汉代舞蹈[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2 梁宇;;从《舞赋》看汉代舞蹈[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3 陈春保;;赋是汉代文学宏大叙事的典型样本——以汉大赋为中心[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4 力之;;关于《文选》“摘史辞以为序”之是非问题——《文选》所录作品的序文研究之一[J];古典文献研究;2010年00期
5 彭春艳;;张衡《七辩》文本研究[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1年05期
6 昝风华;;汉赋器物描写与汉代风俗文化[J];广西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7 龙文玲;;司马相如《上林赋》、《大人赋》作年考辨[J];江汉论坛;2007年02期
8 郑明璋;;论汉代辟邪文化视野下的汉赋创作[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9 谷口洋;;试论两汉“赋序”的不同性质[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踪凡;;汉赋研究基本课题的回顾与前瞻(下)[J];洛阳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罗文卿;唐前游仙文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聂济冬;东汉士林风气与文学发展[D];山东大学;2006年
3 逄金一;身体理论视域中的秦汉女性美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4 向回;乐府诗本事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5 刘向斌;西汉赋生命主题论稿[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唐景珏;两汉远游文学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7 李鹏飞;中古五言诗形式美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8 智宇晖;三晋文化与唐代文学[D];南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秋雅;汉赋中的社会风俗散论[D];西南大学;2011年
2 肖蔷;《姑妄言》中的婢女形象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梁允华;论汉代的酒风[D];郑州大学;2011年
4 范昌丽;秦汉环境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刘坤;明代陆机批评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6 向回;杂曲歌辞与杂歌谣辞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7 方向红;司马相如及其辞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8 王振军;汉赋与汉代国家宗教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章映;傅毅班固比较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10 朱鸿雁;汉赋抒情性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晚霞;;论《汉书》的经学特质[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2 张鸿杰;;班固与安陵——《幽通赋》解析[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3 蒋苓;;班固之“汉匈”关系观点考[J];文献;1996年04期
4 张竟成;东汉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兼论东吴立国的背景[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1989年Z1期
5 刘隆有;;班固封建正统史观剖析[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6 刘隆有;;班固封建正统史观剖析[J];历史教学;1989年09期
7 朱枝富;司马迁、班固经济思想之异旨[J];人文杂志;1990年04期
8 许殿才;《汉书》的实录精神与正宗思想[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2年01期
9 许殿才;《汉书》写历史变化[J];求是学刊;1999年02期
10 钟嘉芳;;哀辞始祖考[J];语文学刊;2006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付笑萍;;班固与班姓[A];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分会成立30周年暨第二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2 徐承泰;;东汉时期货币铸造及管理机构的探讨[A];湖北钱币专刊总第一期[C];1999年
3 宋宝善;;东汉京都洛阳的学校教育[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三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1995年
4 李敏;;略论东汉首善文化——以洛阳为例[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5 周永卫;;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几个问题[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6 吴洪成;;汉代“书馆”教材探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7 崔向东;;论汉代豪族的儒学化[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8 罗惠珍;;从汉代明器探究当时的庄园经济特点[A];中国生物学史暨农学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9 陈金凤;;汉唐人才选举与家族关系[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陶正刚;;晋国早期都城“唐”地考[A];三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卫辉市博物馆 孙海燕;东汉名士、汲令崔瑗及其座右铭[N];新乡日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王嘉;汉砖刻青龙 家族是皇室?[N];成都日报;2006年
3 深圳商报记者 王宇;推土机惊醒南山“红花园”古墓[N];深圳商报;2006年
4 李小树;两汉时期史学的传播[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5 记者 卢晓兵;马扬前蹄车出行 双龙腾跃口衔鱼[N];平顶山日报;2006年
6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 赵国华;汉代的儒宗[N];光明日报;2008年
7 本期主讲 四川大学教授 王红;朱买臣妻冤不冤[N];成都日报;2009年
8 记者 秦剑;武都恢复维修开放一东汉佛寺[N];甘肃日报;2006年
9 宁业高;讨回属于巢湖的历史档案[N];巢湖日报;2006年
10 徐州博物馆 艮迪;对孔望山摩崖造像时代和祀主新说的质疑[N];中国文物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聂济冬;东汉士林风气与文学发展[D];山东大学;2006年
2 袁延胜;东汉人口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3 尹海江;《汉书·艺文志》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4 白效咏;汉代的易学与政治[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5 陈忠锋;王莽理想政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郭海燕;汉代平民教育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贾文丽;汉代河西军事地理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郑群;《诗经》与周代婚姻礼俗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9 龙坚毅;汉赋与汉代社会[D];厦门大学;2007年
10 王红娟;《汉书》与汉代《诗经》学[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会英;班昭与《女诫》[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刘春雨;东汉自然灾害时空分布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3 安梅梅;两汉的属国制度[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高荣茹;两汉后妃选拔、教育及后妃与政治关系问题考述[D];吉林大学;2006年
5 王平;论东汉对匈奴的政策[D];吉林大学;2006年
6 崔赢午;汉代宫廷医疗问题考述[D];吉林大学;2009年
7 楼旭青;汉光武帝的情感世界[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马骁;东汉服饰制度考略[D];吉林大学;2009年
9 谢婷;东汉安顺时期的“凉州问题”[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10 邓伟平;东汉庄园经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2394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239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