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受命说的初型与衍变

发布时间:2018-11-05 19:27
【摘要】:受命说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解释朝代更迭,受命者在原理上可以包括整个周代统治集团。周人在不同场合提出的"受命"所强调的内容各有不同:受命强调道德,革命强调武力,接受天命为政治神话,反思天命则为现实需求,不同内容相互之间存在着张力。西周中期之后,统治者逐渐消解了受命中存在的革命因素,同时对天命所做的反思渐至荡然无存,受命说成为一种固化的意识形态。东周以来,受命说的衍变与"文王之典"很有关系,"文王之典"指周文王所作的典法,学者整合文王受命、称王、改制,发展出"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的受命仪典,在其后的实际政治中广为应用。
[Abstract]:The original purpose of the mandate theory was to explain the change of dynasties, and the mandate could, in principle, include the entire Zhou dynasty ruling group. The contents of "being ordered" put forward by Zhou people on different occasions are different: being ordered to emphasize morality, revolution emphasizing force, accepting the destiny as political myth, reflecting on the destiny as the realistic demand, and the different contents having tension among each other. After the mid-Western Zhou Dynasty, the rulers gradually eliminated the revolutionary factors in the mandate, and the reflection on the destiny gradually disappeared, and the doctrine of being ordered became a kind of solidified ideology. Since the Eastern Zhou Dynasty, the evolution of the doctrine of being ordere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de of King Wen." the Code of King Wen "refers to the canonical method made by King Wen of Zhou. Scholars integrated King Wen's orders, called Wang, and reformed the system, and developed the mandatorship of" changing the style, changing the dress, and making the ritual and music. " It was widely used in subsequent practical politics.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分类号】:K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晁福林;;从上博简《诗论》看文王“受命”及孔子的天道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晁福林;上博简《甘棠》之论与召公Ym史事探析——附论《尚书·召诰》的性质[J];南都学坛;2003年05期

3 罗新慧;;周代天命观念的发展与嬗变[J];历史研究;2012年05期

4 王和;文王“受命”传说与周初的年代[J];史林;1990年02期

5 刘光胜;;真实的历史,还是不断衍生的传说——对清华简文王受命的再考察[J];社会科学辑刊;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商原李刚;;“道治文化”说[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2 汪高鑫;;论汉代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3 陈功文;;胡培凇兑抢裾濉芬妒诽轿鯷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4 刘洋;;汉代“不道”罪考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 盖光;;生态:引发中国文学传统的现代阐释[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6 刘锦涛;;试论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根本路径[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7期

7 张刚;论传统知识分子与中国传统政治文明[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8 胡东宽;;中国传统生态伦理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董瑞;;浅析《诗经·小雅·谷风》注疏中的训诂用语和训诂内容[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5期

10 赵雯;;浅析秦汉时期的人口思想[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齐;;《五岳真形图》的成立——以南岳为中心的考察[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郑奕;;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平飞;;守死善道与行权合道:儒家经权思想的伦理意蕴[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4 范灄梅;;上博楚简《孔子诗论》与《子羔》篇性质小议[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七辑)[C];2009年

5 R壺筧v;;《螽斯》汇通[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七辑)[C];2009年

6 黄人二;;屈子《离骚》之飞天求女及其地域次序的政治意涵[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七辑)[C];2009年

7 iJ天宇;;郑司农注《周礼》所用“读为”术语考辨——兼评段玉裁对“读为”术语的界定[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七辑)[C];2009年

8 熊纪涛;;汉画像铺首原型意义新考[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徐婵菲;姚智远;;汉墓画像神话人物的图像作用及丧葬意义[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李学勤;;长布、连布的文字和国别[A];中国钱币论文集(第五辑)[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6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8 王伟;《吕氏春秋》体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姜宁;《春秋》义疏学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庆玲;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淑文;《尚书》德治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宋利娜;先秦儒家农业观探析[D];郑州大学;2010年

4 贾清宇;孟子引《书》论《书》考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董云香;先秦节庆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芦翠;东周时期齐国女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商秀秀;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8 张晴晴;闻一多的《诗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陈克标;西汉游侠与乡里秩序[D];湘潭大学;2010年

10 刘石磊;郭象《庄子注》“理”范畴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晁福林;;从上博简《诗论》看文王“受命”及孔子的天道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2 刘怀君,刘军社;陕西眉县杨家村西周青铜器窖藏[J];考古与文物;2003年03期

3 穆海亭 ,朱捷元;新发现的西周王室重器五祀v僦涌糩J];人文杂志;1983年02期

4 祝中熹;文王受命说新探[J];人文杂志;1988年03期

5 杜勇;;关于清华简《保训》的著作年代问题[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晁福林;;人类精神觉醒研究三题[J];史学史研究;2007年01期

7 李零;;再论淅川下寺楚墓——读《淅川下寺楚墓》[J];文物;1996年01期

8 巴新生;试论先秦“德”的起源与流变[J];中国史研究;1997年03期

9 李学勤;论■公v杓捌渲匾庖錥J];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06期

10 裘锡圭;■公v杳目际蚚J];中国历史文物;2002年06期



本文编号:23131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3131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a1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