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大义新议
[Abstract]:The study of the meaning of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he generation along the phase. However, due to the limitations of the field of vis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the meaning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is still vague. The research of expanding the meaning of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should be based on as many historical materials as possible: both adopting the historical facts recorded, and referring to the tracing of later generations, and at the same time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utilization value of cultural relics. The method i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Li" embodied in "three Rites", combined with the historical facts and personnel evaluation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carefully adopted the method of pushing gifts by the former sages, and analyzed and synthesized a large number of examples. On this basis, get the clear meaning of the meaning of spring and autumn, and understand the movement of ritual in the dynamic.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ZW069)
【分类号】:K225.0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刘乾先;;《<左传>中的先秦丧礼研究》序[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2年04期
2 张明艳;汪粼波;;试论《左传》中的忠君爱国思想[J];华商;2007年22期
3 管正平;;礼运行的哲理轨迹[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4 赵生群;《左传》记事不合史法论[J];文教资料;1998年03期
5 谢志勇;从《左传》看中国古代“礼”的演变[J];宜春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蕴慧;;言子的礼学造诣及其对吴地文化的影响[J];安徽史学;2010年04期
2 张连伟;;古代寒号虫考论[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3期
3 许凌虹;《说文》“玉”部字与古代玉文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杨步义;;两千年的距离,相同的尴尬——焦仲卿与李亚平形象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1期
5 李鹏;;《九歌》模式及其诗学意义[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郑迪;;唐代功臣配享制度初探——以唐太宗、唐玄宗两朝为例[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7 赵奉蓉;;《逸周书》物候事象探微[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8 庞勃;李炜玮;;论中国丧葬文化中鬼魂迷信的流变[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9 杨辉;;先秦礼教与乐教之关系及地位变迁考[J];保定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10 王音洁;;餐桌文化与礼乐仪式 李安“父亲三部曲”中的日常中国[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薛梦潇;;东汉“行春”考[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徐婵菲;姚智远;;汉墓画像神话人物的图像作用及丧葬意义[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李立;;四川新都德阳画像砖“交合图”研究[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萧放;;“风俗”论考[A];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一届网络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5 许子滨;;从《左传》看《仪礼》的成书及其反映的时代[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6 招祥麒;;王夫之《春秋稗疏》研究[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7 蔡长林;;周拱辰《公羊墨史》初探[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8 萧放;;传统节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A];《民族遗产》(第一辑)[C];2008年
9 李玉生;;唐令与礼的关系析论[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10 朱玲;赵京生;;《内经》针灸概念术语的文化诠释[A];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文献专业委员会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别道玉;《国语》与先秦文化精神[D];南开大学;2010年
5 姜宁;《春秋》义疏学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7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8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9 李慧智;儒经及其经学阐释对杜诗的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李华;孟子与汉代《诗经》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梦洁;基于养生理念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2 王淑文;《尚书》德治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雷晓伟;汉代“物勒工名”制度的考古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4 张野;先秦休闲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姣美;明清以来的民间信仰与地方社会[D];湘潭大学;2010年
6 汪茉莉;“青衣”及其文化语义浅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郑彩云;从“崇礼”到“诡道”[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黄嘉敏;七月十五节俗与民间传承[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汪光宏;基于“生命需要”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姚会涛;《红楼梦》情本思想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梅珍生;论孟子的礼学思想[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杨逢彬;杨树达的《春秋大义述》及其相关未刊稿[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2年03期
2 白亚楠;;春秋公羊传中的神秘主义及其在两汉时期的重要作用[J];才智;2012年23期
3 老象;;春秋大义出世《赵氏孤儿》[J];北京纪事;2003年19期
4 冯学成;;春秋大义 原始反终——[宋]周敦颐《通书》第十七讲[J];西部广播电视;2008年11期
5 ;[J];;年期
,本文编号:23196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319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