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等爵”制与殷周贵族政治体系

发布时间:2018-11-28 15:41
【摘要】:殷周时期并未真正实行过五等爵制。殷周政体为内外服制,外服诸侯体系为侯、甸、男、卫、邦伯;五爵称中只有侯、男是诸侯称号;公、伯、子实质上分别指年长位高者、伯长及嫡长子、族长及宗子,故广泛用于贵族名号,并不限于诸侯的范围。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天子无力约束封疆内外各类贵族的扩张兼并行为,内外服制瓦解,原属外服的侯与男、与天子分庭抗礼的内服称伯之贵族、被称为子的蛮夷戎狄之君,及作为殷王后裔的宋公,频繁聚集于会盟、战争等场合,经史官记载,遂产生《春秋》中的公侯伯子男这一虚拟序列。这一序列掩盖了殷周时期实行的内外服制及侯、甸、男、卫、邦伯的诸侯体系,为战国学者根据军功爵制构拟五等爵、五服乃至九服等理想王制模型提供了现实素材。
[Abstract]:During the Yin and Zhou dynasties, the five-class system was not really implemented. Yin and Zhou government for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lothing system, external service for the vassal system for the Hou, Dian, male, Wei, Bang Bo; In essence, the male, the elder, the elder and the first son, the patriarch and the patriarch, are widely used in the name of aristocrat, not limited to princes.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with the decline of the royal family, the emperor was unable to restrain the expansion and annexation of various nobles in and out of the frontier, and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service system collapsed. Song Gong, a descendant of the Yin King, frequently gathered in the Confederacy and the War. According to the records of the historians, the fictitious sequence of the male duke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came into being. This sequence masked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lothing system and the princes system of Hou, Dian, male, Wei and Bang Bo, which provided the realistic material for the scholars of warring States to construct the ideal king system model according to the military meritorious system, five suits and even nine suits.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分类号】:D691;K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李学勤;;论秦子簋盖及其意义[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年06期

2 陈恩林;先秦两汉文献中所见周代诸侯五等爵[J];历史研究;1994年06期

3 吴镇烽;;秦子与秦子墓考辨[J];文博;2012年01期

4 李家浩;;应国■簋铭文考释[J];文物;1999年09期

5 李学勤;试论新发现的■方鼎和荣仲方鼎[J];文物;2005年09期

6 朱凤瀚;;柞伯鼎与周公南征[J];文物;2006年05期

7 曾令斌;黄玉洪;余乐;项章;李玲;王立新;熊燕;艾玲莉;杨红;高俊;谭竹青;黄凤春;陈树祥;;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发掘简报[J];文物;2011年11期

8 李学勤;;娭殷代壀族制度[J];文史哲;1957年11期

9 陈}\;;浅谈荣仲方鼎的定名及其相关问题[J];中国历史文物;2008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启荣;“大叔完聚”之“完、聚”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2 孔令梅;;道教承负说浅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3 张卫东;略论孔子的军事思想[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何光岳;;巢国的来源和迁徙[J];安徽史学;1992年04期

5 朱华东;;钟离国历史与文化的考古学观察[J];安徽史学;2011年05期

6 李飞;严耕;;《左传》生态环境思想解读[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2期

7 张汉东;秦始皇个性心理试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8 周书灿;;商代对江淮地区的经营——兼论江淮地区的文明化进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周祖琳;;双重灯影——浅论苏轼咏史诗特点之一[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9期

10 李世佳;李毅忠;;莒子展舆、庚舆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学勤;;论荣仲方鼎有关的几个问题[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1期)[C];2008年

2 王蕴智;;商代甲骨文的发现、流传与研究[A];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第1卷第1期)[C];2008年

3 李娟;;“臣”义发展演变——兼谈古代君臣关系的演变[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刘丽文;;《左传》与《周易》的哲学化[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5 赵生群;;《史记》三家注称引《左传》《国语》考校[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6 张树国;;论《左传》的性质及其对古代散文研究理论建构的意义[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7 蔡运章;;周原新获甲骨卜筮文字略论[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8 徐杰令;;略论春秋邦交中的使节[A];史海侦迹——庆祝孟世凯先生七十岁文集[C];2005年

9 朱立侠;;古代诗歌语音表述形式考[A];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2009年

10 杝}\;;利用出土文献校读典籍二则[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十一辑)[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利;律简身份法考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3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伟;《吕氏春秋》体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杰;汉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阐释[D];南开大学;2010年

7 宫芳;先秦齐国的国家管理思想与实践[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李华;孟子与汉代《诗经》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伟;索伦鄂温克宗教信仰:仪式、象征与解释[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姚晓娟;周代家臣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伟婷;吴潜任官庆元府时期词作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利娜;先秦儒家农业观探析[D];郑州大学;2010年

3 芦翠;东周时期齐国女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盖业明;《史记》“太史公曰”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姣美;明清以来的民间信仰与地方社会[D];湘潭大学;2010年

6 王玲;《尚书·盘庚上》疑难新解[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郑茜;《战国纵横家书》社会称谓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陈玲;从《诗经》看周代先民的时间意识特征[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9 吕全义;《臣辰v伞访难芯縖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魏红燕;古文字中“囗”形多义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辉,萧春源;珍秦斋藏王八年内史操戈考[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年03期

2 李学勤;;论秦子簋盖及其意义[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年06期

3 董珊;;秦子姬簋盖初探[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年06期

4 曾令斌;黄玉洪;胡志华;余乐;熊燕;艾玲莉;杨红;高俊;谭竹青;黄凤春;陈树祥;陈晓坤;;湖北随州叶家山M65发掘简报[J];江汉考古;2011年03期

5 杨宝成;刘森淼;;商周方鼎初论[J];考古;1991年06期

6 陈平;浅谈礼县秦公墓地遗存与相关问题[J];考古与文物;1998年05期

7 王辉;也谈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地及其铜器[J];考古与文物;1998年05期

8 王辉,萧春源;新见铜器铭文考跋二则[J];考古与文物;2003年02期

9 张天恩;试说秦西山陵区的相关问题[J];考古与文物;2003年03期

10 杨惠福;侯红伟;;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主之管见[J];考古与文物;2007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杨理胜;江汉浮桴话楚秦[N];中国文化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魏們;西周春秋时期“五等爵称”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海默;两晋时期地方行政运作探微[D];复旦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3633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3633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f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