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干谒诗中的士人形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1-19 11:03

  本文关键词:唐代士子在地方习业求举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河北大学》 2013年

唐代干谒诗中的士人形象研究

韩立新  

【摘要】:1980年代以来,唐代干谒诗开始受到了学术界更多的关注,学术巨擘和青年学子继踵涉足,成果涌现,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一个特色研究领地。考察既有的研究成果,发现在干谒诗形象建构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这对于作为一种彰显人际交流功能、突出反映当时士人精神面貌的文学作品而言是令人遗憾的。另一方面,因为对干谒诗概念界定的分歧,出现了同一首诗,有的认定是干谒诗,有的则认为不是干谒诗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干谒诗研究结论的科学性。为此,笔者通过考察干谒过程的诸要素,初次提出了“谒事诗”的概念,将谒事诗分成干谒诗、省谒诗、送谒诗、行谒诗、答谒诗五类。并在此基础上,确立干谒诗的研究样本,考察了其塑造的士人干谒形象。 研究发现,随着唐朝由盛转衰,士人干谒形象逐渐从积极性向复杂性和消极方面演化,最终演变成了私恩结聚、攀附权贵的丑陋形象。至此,干谒诗似乎有了革命性的一面,它以日益庸俗化的面孔和方式,成了动员和号召“游离统治中心”的舆论动员工具,干谒的士人通过向统治阶级权力中心的靠拢而渐渐走向了它的对立面。 如果说,送谒诗促进了干谒群体的群体心理形成的话,省谒诗则是与这个炽热的群体心理所不同的一种个人意识的生长和觉醒。正是这种觉醒,成就了唐代省谒诗的现实批判精神。到晚唐时期,干谒诗人在省谒诗中表达的不满和愤慨的情绪渐渐演化为一种士人阶层的社会情绪,成为晚唐社会分裂的原因之一。 研究发现,追求仕进的文士在封建专制体制压迫下,孕育出的是一种多面人格,既有以才用世、扬名青史的理想和为民请命、为国立言的浩气,也有阿附权贵、蝇营狗苟的猥琐和嬉笑怒骂、傲物特立的性情,可谓集高洁与瑕庸俗于一身。这种多面人在适宜的土壤下就会走向朝廷的对立面。有学者注意到了唐代文人背叛朝廷的这一现象,每当大乱一来,就出现“朝廷衣冠,沐恩累代;大臣将相,从逆比肩”的现象。 研究发现,大多数诗人献诗之后得到的只是无尽的沉默。李白之所以愤懑,既有抱负不展之失望,也有倍受冷落之辛酸。李白的这种受冷落感,与投献诗作后每如石沉大海、微波不起的可怜结局息息相关。研究发现,李白在干谒诗中表现的“理想的自我”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情趣。那么,李白为什么还会倍受冷落呢?为何未能因此干谒成功呢?答案是待诏翰林失败所引发的“玄宗之讽的流传”成了李白一生也没有逾越过的高墙。 研究发现,干谒形象的塑造是干谒者对唐代统治者思想统治的体悟认同,干谒活动中的交际表演则是对当时官场潜规则的迎合。这种“两面人文化”深深地浸入仕进文化的骨髓,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魅影时现。由此引发的“扇结钧党,私为盟敌”的干谒关系,最终成为晚唐朋党之祸的根源。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引论12-22
  • 一、 唐代干谒诗的研究现状12-15
  • 二、 研究的目的、及创新点15-18
  • 三、 研究的重点、难点、框架与思路18-20
  • 四、 研究方法20-22
  • 第一章 谒事诗和干谒诗22-50
  • 第一节 干谒诗及其分类26-31
  • 一、 学者对干谒诗概念的解释26-29
  • 二、 学者对唐代干谒诗的分类29-31
  • 第二节 谒事诗及其分类31-50
  • 一、 谒事诗概念的提出31-32
  • 二、 谒事诗的分类32-48
  • 1、写给干谒对象的干谒诗33-34
  • 2、以干谒活动为创作题材的“省谒诗”34-39
  • 3、以送行他人去干谒为题材的“送谒诗”39-43
  • 4、集诗文为行卷向人投献的“行谒诗”43-45
  • 5、“被干谒者”所作的“答谒诗”45-48
  • 三、 谒事诗概念的提出及其分类的意义48-50
  • 第二章 唐代干谒诗对士人形象的塑造50-106
  • 第一节 唐人在干谒诗中塑造的士人形象51-84
  • 一、 干谒诗中干谒形象的内涵与研究方法52-60
  • (一)干谒诗中士人形象的内涵52-54
  • (二)干谒诗中个人形象的研究方法54-60
  • 二、 唐人在干谒诗中塑造的士人形象60-84
  • (一)、唐代干谒诗中的人生态度分析60-74
  • (二)唐代干谒形象层次之社会属性分析74-84
  • 第二节 干谒诗之外的四类谒事诗塑造的士人形象84-106
  • 一、 “送谒诗”塑造的士人形象86-93
  • 二、 “省谒诗”塑造的士人形象93-97
  • 三、 “行谒诗”、“答谒诗”及其对干谒形象的影响97-106
  • 第三章 史书记录与干谒诗描绘的士人形象比较106-153
  • 第一节 《新唐书》中的中晚唐士人干谒资料及其评价106-119
  • 一、 对干谒持肯定、褒扬态度的资料106-112
  • 二、 对干谒持否定、贬抑态度的资料112-119
  • 第二节 《旧唐书》中的中晚唐士人干谒资料及其评价119-135
  • 一、 对干谒持肯定、褒扬态度的资料119-124
  • 二、 对干谒持否定、贬抑态度的资料124-135
  • 第三节 两唐书对中晚唐士人干谒形象的描述135-147
  • 一、 两唐书对干谒持肯定、褒扬态度的资料分析135
  • 二、 两唐书对干谒持否定、贬抑态度的资料分析135-136
  • 三、 两唐书描述的中晚唐士人干谒形象136-147
  • 第四节 史书记录、诗歌描绘的士人干谒形象背后的秘密147-153
  • 一、 “青史有名”美词背后的秘密147-149
  • 二、 象征物与媒介化形象149-153
  • 第四章 干谒诗中的表演人生及其本质153-233
  • 第一节 干谒诗中干谒者表演的实质155-158
  • 一、 干谒者的“理想化表演”156
  • 二、 干谒表演的研究方法156-158
  • 第二节 干谒者在干谒诗中的表演——以李白为例158-229
  • 一、 以李白为例的理由158-160
  • 二、 对李白干谒诗数量的分析和考证160-172
  • 三、 李白在干谒诗中的表演172-221
  • 四、 功夫在诗外:李白干谒失败的原因221-229
  • 第三节 形象与表演229-233
  • 一、 形象是对显规约的体认,表演是对潜规约的迎合230-231
  • 二、 形象与表演中的双面人231-233
  • 结论233-234
  • 参考文献234-241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冯丽慧;;《长恨歌》翻译中的叙事风格[J];芒种;2014年2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莎日娜;中唐干谒诗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芮必峰;人际传播:表演的艺术——欧文·戈夫曼的传播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2 李红霞;唐代士人的社会心态与隐逸的嬗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卞孝萱;;文史互证与唐传奇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王佺;;唐代文人执贽干谒现象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5 李启凤;吴广丽;;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戏剧论思想解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0期

    6 李红霞,张彩红;论科举对唐代隐逸风尚兴盛的影响[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王许林;;论杜甫与“干谒”[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2期

    8 石芸;;忍看朋辈成逐客 恨向草丛觅小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新解[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12期

    9 阳海洲,王莉娟;生花妙笔 金榜题名——解读科举时代的干谒诗[J];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10 刘范弟;;说唐代科举的荐引之风[J];长沙水电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雷树田;[N];人民政协报;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赵继红;初盛唐干谒诗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宋社洪;唐代士子在地方习业求举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贺叶平;中晚唐干谒散文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潇;唐代科举与士风[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5 周仁清;人际传播中的“戏剧理论”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6 陈海艳;中晚唐干谒诗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崇琛;;新闻与文学交融的杰作——《聊斋志异》中的新闻篇章[J];蒲松龄研究;2009年01期

    2 徐文蕾;;《聊斋志异》侠义主题论[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3 赵爱华;;千载黄粱梦,悠悠文士心——从“黄粱梦”故事看封建时代的文人理想[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4 赵爱华;;《任氏传》与《聊斋志异》美狐形象的文化内涵[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5 王伟;简论传统史学的历史功用观及其人文主义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6 陈久奎;胡剑;;试述后现代知识观视野下的新课程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7 陆军;;古代羌藏盟誓习俗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8 陈磊;;李商隐诗文宗韩说辨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9 韩云洁;张海峰;;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课程观及其启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张晓英;;“钱刀”与《白头吟》创作时代蠡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聂顺新;;影子官寺:长安兴唐寺与唐玄宗开元官寺制度中的都城与地方[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黎秀蓉;;“李约瑟之谜”的博弈论解读[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3 李心悦;;浅谈《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张晓琦;;顺治与《红楼梦》关系简论[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5 代峰;;论康德的尊严观[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肖世孟;;先秦“青”色考[A];“特殊与一般——美术史论中的个案与问题”第五届全国高校美术史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孙竞昊;;明朝前期济宁崛起的历史背景和区域环境述略[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8 张虹;;“五脏相音”理论在耳鸣诊治中的应用[A];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15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9 谭帆;;诗话与评点——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两种主体形式[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中文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10 王晶晶;;择校:促进还是抑制教育公平?[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史节;布莱希特诗歌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元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洁;上海市郊公办学校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对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叶娟;现代婚礼服装饰的民族性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古家臻;赵嘏科举诗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博;唐代艺伎与唐声诗的传播[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欣跃;新时代的电视媒体影响力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鲁京京;古史辨派对《史记》中先秦史料评判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英娜;《淮南子》“道”论及其文艺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杨国宜 ,陈慧群;唐代文人入幕成风的原因[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3期

    2 张希清;论宋代科举取士之多与冗官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5期

    3 王佺;;论干谒之风与唐代文学的新变[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4 程遂营;唐代文人的入仕途径[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5 宁欣;唐代铨选制度的完善及流弊[J];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4期

    6 王佺;;唐代干谒诗与干谒文比较论[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7 张荣靖;;唐代干谒诗兴盛的原因[J];山花;2010年08期

    8 薛天纬;干谒与唐代诗人心态[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9 戴伟华;;唐代使幕文人心态试析[J];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魏娜;中唐诗歌新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文艳蓉;白居易生平与创作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胜;罗芳芳;;“九华四俊”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2 杨国宜 ,陈慧群;唐代文人入幕成风的原因[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3期

    3 吴宗国;科举制与唐代高级官吏的选拔[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01期

    4 丁放,袁行霈;玉真公主考论——以其与盛唐诗坛的关系为归结[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苏芸;从应试诗看唐代社会风气及士人心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S1期

    6 李晖;“九华四俊”之一的张蠙[J];池州师专学报;2003年01期

    7 李正宇;唐宋时代的敦煌学校[J];敦煌研究;1986年01期

    8 汤华泉;;张乔考论[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1期

    9 黄云鹤;唐代举子游丐之风——《太平广记》所见唐代举子生活态之一[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01期

    10 杨小敏,庄虹;唐代知识分子的心态变迁[J];甘肃社会科学;2001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航;游戏与教育——兼论教育的游戏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云霞;“江东三罗”考论[D];厦门大学;2006年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41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9993 010-62982499
    服务热线:010-62985026 010-62791813
    在线咨询:
    传真:010-6278036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0475号



      本文关键词:唐代士子在地方习业求举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84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384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0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