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西部疆域演变与民族融合
发布时间:2019-01-06 09:28
【摘要】:楚国西部疆域核心区作为楚国历史中长时间的核心区所在,是楚国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基础。西部边缘区则是以维护核心区的稳定和发展为目的逐渐形成的,对这些区域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是促进楚国稳定发展的根本。在兼并和征服土著旧国后,采取各种手段,整合不同国族文化,推动了族群间的融合,对秦汉时期的大统一和多元文化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分为四章,首先对楚国西部疆域核心区的自然地理概貌和早期人文地理格局进行复原,了解楚国西部疆域演变和民族融合的背景;其次,对楚国西部疆域内史料中有明确记载的诸国历史、地望和文化进行考察,了解这些国族与楚国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被楚国兼并和征服的过程,分析楚国西部疆域核心区和边缘区的形成和变迁的动态过程;然后探讨楚国西部疆域中民族融合的途径、表现等问题。 第一章,复原楚国西部疆域的自然地理概貌和早期人文地理格局。楚人进入之前,这一地域文化面貌比较复杂,通过对新石器时代、夏商、西周时期人文地理格局的分析,我们发现楚国西部疆域西北部及北部边缘区的文化序列是延续发展的,且是多种文化相互交汇、融合的地区;峡江地带以及沮漳河下游地区则以土著文化为主;核心区则存在一定的文化空白。这是楚国西部疆域构建及其文化形成的历史基础,也是民族融合的背景。 第二章,分析楚国西部疆域核心区的确立和变迁。从西周晚期至两周之际,楚人就开始在江汉地区活动,为此后楚人构建江汉沮漳空间打下基础;楚武王、文王时期,楚人通过对权、卢、罗等土著诸国的兼并,在汉水西侧建立了核心区,并与汉水中游两岸的绞、谷、邓及汉阳诸姬等国进行战争,逐一兼并或征服了这些国族,保证了核心区的安全和发展;春秋中晚期的庄王至昭王时期,楚国核心区发生了较大的政治危机事件,对楚国核心区的安全和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最终在内部的团结和外部盟国的帮助下,解决了政治危机,并因统治阶层的励精图治,巩固了核心区,还使楚国实力得到增强;战国时期,由于内政积重难返的诸多问题,外部秦国实力的日益增强,三晋、齐等国与楚的疆土争夺,使得楚国西部疆域核心区逐渐衰退,最终沦丧。 第三章,考察楚国西部疆域边缘区的变迁。在这一部分,借用相关资料和已有研究成果,对边缘区原有的土著方国历史文化及地望等问题进行补充和重新释读,了解这些国族被纳入楚国西部疆域的过程。同时,探讨了楚国对西部疆域边缘区实行郡县制的管理手段,认识到楚郡县的建立多运用于征服其他国族的过程中,即主要设置在边缘区。这一章还通过楚国西部疆域边缘区外的敌国与楚之间的关系,来了解楚国西部疆域边缘区变迁的动态过程。 第四章,探讨楚国西部疆域内的民族融合。首先对楚国夷夏观念进行分析,认为楚国生存的环境和历史形成了楚人独特的夷夏观,对楚国处理不同民族关系具有重要影响。其次,了解到疆域的扩张和婚姻的往来是促进楚国西部疆域内民族融合的重要途径。前者打破了原有的地理格局,加强楚与其他土著民族的往来,后者则以楚国为辐射中心进行婚姻往来,促进了不同族群间的文化融合。楚人通过各种手段,对西部疆域内被兼并或征服的诸国和民族进行整合,从政治和文化上将其纳入自身体系。最后通过楚国作为民族融合中心和晋国的民族融合进行比较,认为楚国的民族融合较为彻底,且影响深远,和其他民族融合中心一起为秦汉时期大统一和多民族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25
本文编号:2402626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琳仪;新蔡竹简选释[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2 黄盛璋;;再论鄂君启节交通路线复原与地理问题[J];安徽史学;1988年02期
3 周传发;;从巴楚文化看三峡地区早期的居住形态[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4期
4 刘蓬春;战国秦蜀楚巴对汉中、黔中的争夺[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5 李小波;三峡盐业考古发现及其意义[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6 白九江;;巴楚关系探讨[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7 杨华;;长江三峡地区考古文化综述[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8 田敏;论巴无姬姓[J];东南文化;1997年02期
9 复旦大学文博系考古队;三峡历史文化遗产的考古发掘与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10 安介生;中国古史的“万邦时代”——兼论先秦时期国家与民族发展的渊源与地理格局[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潘碧华;三峡早期人居环境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炳清;巴、楚关系诸问题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4026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402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