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徽州新儒贾观内涵与核心价值取向的再探讨
[Abstract]:......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历史系;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7JJD770112) 安徽大学学术创新团队项目(SKTD007A)
【分类号】:D64;K24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赵华富;;明清时期徽州的儒贾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2 唐力行;;论徽州商人文化的整合[J];安徽史学;1993年01期
3 徐国利;;阳明心学的世俗化伦理观与明清徽商伦理思想的转换和建构[J];安徽史学;2009年04期
4 徐国利;;朱子伦理思想与明清徽州商业伦理观的转换和建构[J];安徽史学;2011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瑞;;明清时期徽州族谱的控制功能[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陈瑞;;清代徽州族长的权力简论[J];安徽史学;2008年04期
3 梁仁志;;明清侨寓徽商子弟教育的特色[J];安徽史学;2008年05期
4 王志龙;;多维视角下的近代安徽族田分布[J];安徽史学;2009年03期
5 徐国利;;阳明心学的世俗化伦理观与明清徽商伦理思想的转换和建构[J];安徽史学;2009年04期
6 王志龙;;近代安徽族田经营研究[J];安徽史学;2010年05期
7 刘伯山;;徽州篁墩氏族迁徙考论[J];安徽史学;2011年03期
8 沈昕;;明清徽州祁门善和程氏宗族结构研究[J];安徽史学;2011年03期
9 侯宏堂;;余英时对“宋学”的现代诠释[J];安徽史学;2011年05期
10 徐国利;;朱子伦理思想与明清徽州商业伦理观的转换和建构[J];安徽史学;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顾建娣;;淮北的宗族与捻军的起源[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9年卷[C];2011年
2 唐力行;;超越地域的疆界——有关区域和区域比较研究的若干思考[A];社会史研究之一——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C];2009年
3 孟凡东;;文化东亚研究的学术理路及其特点——亚洲学者的亚洲取向研究刍议[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霞蔚;金元以降山西中东部地区的宗族与地方社会[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杨晓东;明清民居与文人园林中花文化的比较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董明;新兴商人群体形成与社会的转型[D];上海大学;2011年
4 申绪璐;两宋之际道学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陈碧芬;明清民本思想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6 赵尔波;明清时期祁门谢氏宗族及其遗存文书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7 明旭;明代徽商“贾而好儒”现象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8 陈晓聪;中国古代佛教法初探[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9 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齐浚;明清社会思潮与人情小说性爱观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洁;道教与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中的三怪系列[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崔娟;晚明士人的文化适应和信仰抉择[D];暨南大学;2011年
3 梁芬;《歙事闲谭》的史学价值[D];淮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肖维光;清代地方宗族的文化建构[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谢冬霜;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管理者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6 高光;论明清徽州乡村伦理教育内容及特点[D];安徽大学;2011年
7 马璐妹;明清时期徽州乡村伦理教育的形式及特点[D];安徽大学;2011年
8 陈岩;明代徽州佛教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9 杨礼玉;明清时期徽州文会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10 宋杰;明代徽州存世家谱的文献学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唐力行;;论徽州商人文化的整合[J];安徽史学;1993年01期
2 徐国利;;阳明心学的世俗化伦理观与明清徽商伦理思想的转换和建构[J];安徽史学;2009年04期
3 叶显恩;儒家传统文化与徽州商人[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4 赵华富;;典商巨子胡学梓[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 李则纲;徽商述略[J];江淮论坛;1982年01期
6 陈其南;明清徽州商人的职业观与家族主义[J];江淮论坛;1992年02期
7 李琳琦;传统文化与徽商心理变迁[J];学术月刊;1999年10期
8 李琳琦;明中后期心学在徽州的流布及其原因分析[J];学术月刊;2004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志斌;明清时期南京的徽商[J];江淮论坛;1988年04期
2 陈忠平;明清徽商在江南市镇的活动[J];江淮论坛;1985年05期
3 陈克艰;历史具体和理论“态度”——评《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J];史林;1997年03期
4 汪庆元;徽商与两浙崇文书院[J];江淮论坛;1988年03期
5 吴仁安;论明清徽商在上海地区的经营活动与历史作用(续)[J];大连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6 王祥,林绪武;论明清时期徽商的“诚信”观[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7 徐彬;;论明清徽州家谱编修与徽商的互动[J];学术研究;2011年06期
8 王世华;;论徽商的抗倭斗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年01期
9 洪璞;;明清徽商与科学技术的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年04期
10 汪起发;;略论徽商的别号与宅名[J];安徽史学;199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振忠;;万历《歙志》所见明代商人、商业与徽州社会[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五辑)[C];2008年
2 陈艳君;;明清徽商消费的多重性质及对现实的启示[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第2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卞利;;明中叶以来徽州争讼和民俗健讼问题探论[A];明史研究第3辑[C];1993年
4 阿风;;明代后期徽州诉讼案卷集《不平鸣稿》探析[A];明史研究论丛(第九辑)[C];2011年
5 若亚;;《徽商与明清徽州教育》出版[A];明史研究第8辑[C];2003年
6 张晓婧;;明清徽商兴办书院的动机及其社会功能[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季坤;;明清徽商参与地方水利事业初探[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李斐斐;;叶永盛与徽商[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张海鹏;;徽商在两淮盐业经营中的优势——“明清徽商与两淮盐业”研究之二[A];明史研究第4辑——庆贺王毓铨先生85华诞暨从事学术研究60周年专辑[C];1994年
10 刘道胜;;明代祁门康氏文书研究[A];明史研究第9辑[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解光宇;徽商的“贾而好儒”[N];光明日报;2000年
2 梁仁志;徽商重教兴学风尚漫谈[N];安徽经济报;2006年
3 于日锦;徽商崛起与创业环境[N];安徽日报;2006年
4 沈昕;明清徽商和谐精神解读[N];光明日报;2007年
5 赵焰;漫漫徽商路[N];安徽经济报;2006年
6 张正明;明清晋商与徽商的比较[N];山西日报;2004年
7 汪庆元;徽商典当铺会票[N];中国文物报;2002年
8 梁小民;盐业专卖下的官商勾结[N];南方周末;2006年
9 王慰农;从胡雪岩的衰落看徽商的命运[N];黄山日报;2006年
10 ;徽商沉浮[N];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明旭;明代徽商“贾而好儒”现象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2 李磊;明清徽州山林经济与社会[D];安徽大学;2012年
3 郑小娟;徽州典商在明清徽商发展中的作用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4 陶明选;明清以来徽州民间信仰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5 韩毅;宋代僧人与儒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6 孟凡胜;明清徽州水利社会几个问题的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7 Muluken W/Gebriel Dinka(吴亚东);明清时期徽州历史档案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8 罗小红;唐代家礼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覃华瑞;明清徽州的家族人口与生计变迁[D];厦门大学;2009年
10 王有英;清前期社会教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樊程;清代徽州孝文化特征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2 魏运生;清代徽州迁苏状元家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焦存超;明清徽商“两头大”家庭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4 李宇;明清晋徽商教育价值观差异[D];山西大学;2010年
5 杨克峰;明代徽州学者犯罪预防思想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6 樊鹏;明清时期徽商和客商的比较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2年
7 陈岩;明代徽州佛教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8 杨礼玉;明清时期徽州文会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9 宋杰;明代徽州存世家谱的文献学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10 赵忠仲;徽商与明清时期的土地市场[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4582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458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