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浙江沿海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异特征
[Abstract]:The small ice age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s the abnormal period of climate in China, and various natural disasters occur frequently. Through systematic collection, collation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historical data of natural disasters in coastal areas of Zhejiang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frequency and loss caused by various natural disasters in coastal areas of Zhejiang Province have obvious spatio-temporal and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characteristics: (1)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the frequency of all kinds of disasters fluctuated and rose. At the end of Ming Dynasty and early Qing Dynasty, it reached a high peak; Among all kinds of disasters in Zhejiang coastal area, the occurrence of flood and drought is the most frequent, the frequency of flood is higher than that of drought. 2. Flood, drought, typhoon and tide are the main types of disasters in this area, typhoon and flood, tidal disaster are highly related to each other. Typhoon disaster is the main disaster-causing factor in coastal area of Zhejiang Province, and the disaster chain induced by typhoon disaster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wide coverage and serious harm. There is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drought and flood, and the changes of water and drought disasters in the region are relatively consistent on the time scale. This phenomenon may be caused by sub-high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3) there is a certai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ccurrence frequency and loss degree of natural disasters in Zhejiang Province and geomorphology. The disaster environment, mainly composed of plain, hilly and low mountain landforms,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four main types of natural disasters, such as flood, drought, typhoon and storm tide disasters in coastal areas of Zhejiang Province. The flood and drought disasters in the north of Zhejiang are changing violently, and the middle and south of Zhejiang are relatively weak. The distribution of typhoon disasters in Hangzhou Bay area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that the mouth of the bay is more than the top of the bay, and the south bank is more than the north bank. 4. According to the spatial pattern of the disaster loss, the main type of the disaster is tidal disaster, and it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northern plain of Zhejiang Province. The mountain area of southern Zhejiang and the hilly area of southeast Zhejiang plain are less distributed.
【作者单位】: 宁波大学城市科学系;宁波大学浙江省海洋文化与经济研究中心;南佛罗里达大学;国家气候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1073,41101517) 浙江省科技厅公益项目(2010C33155)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Y5110321) 浙江省社科规划项目(12JDHY01Z,13JDHY01Z) 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0A610105)
【分类号】:K248;X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明志,袁嘉祖;近600年来我国的旱灾与瘟疫[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王静爱;雷永登;周洪建;尹衍雨;常晟;李群芳;;中国东南沿海台风灾害链区域规律与适应对策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陈家其;从太湖流域旱涝史料看历史气候信息处理[J];地理学报;1987年03期
4 刘毅;杨宇;;历史时期中国重大自然灾害时空分异特征[J];地理学报;2012年03期
5 郑景云,郝志新,狄小春;历史环境变化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J];地理研究;2002年02期
6 郑景云;邵雪梅;郝志新;葛全胜;;过去2000年中国气候变化研究[J];地理研究;2010年09期
7 朱圣钟;;明清时期凉山地区水旱灾害时空分布特征[J];地理研究;2012年01期
8 吴志伟;何金海;李建平;江志红;;长江中下游夏季旱涝并存及其异常年海气特征分析[J];大气科学;2006年04期
9 王绍武,叶瑾琳,龚道溢;中国小冰期的气候[J];第四纪研究;1998年01期
10 葛全胜,郑景云,满志敏,方修琦,张丕远;过去2000a中国东部冬半年温度变化序列重建及初步分析[J];地学前缘;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碧珊;潘安定;李冰;;有序聚类方法在沉积物粒度分带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5期
2 张强,朱诚;南京江北地区全新世环境演变的沉积学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3 周迎秋,王心源,支小勇;通济渠由水运到陆运交通功能的转型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4 崔之久;中国西部冰期之划分与依据[J];冰川冻土;1979年02期
5 樊溶河,姚尚生;青南藏北高原多年冻土的形成及发展趋势探讨[J];冰川冻土;1982年01期
6 黎兴国,刘光联,许国英,李凤朝,王福林;内蒙扎赉诺尔东露天矿冰缘现象及其地质时代的初步探讨[J];冰川冻土;1982年03期
7 康兴成;阿尔泰山区树木年轮与气候、冰川变化相互关系的探讨[J];冰川冻土;1983年04期
8 施雅风,郑本兴,苏珍,牟昀智;天山托木尔峰-汗腾格里地区第四纪冰期探讨[J];冰川冻土;1984年02期
9 陈吉阳;天山天格尔第二峰地区全新世中后期冰川变化的初步研究[J];冰川冻土;1987年04期
10 赵景波;第四纪气候变化的旋回和周期[J];冰川冻土;1988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吉阳;中国西部山区全新世冰碛地层的划分及地层年表[J];冰川冻土;1987年04期
2 崔之久,宋长青;内蒙大青山全新世冰缘现象及环境演变[J];冰川冻土;1992年04期
3 王宁练,丁良福;唐古拉山东段布加岗日地区小冰期以来的冰川变化研究[J];冰川冻土;2002年03期
4 刘洪兰,李栋梁,郭江勇;河西走廊春末夏初降水的空间异常分布及年代际变化[J];冰川冻土;2004年01期
5 李万彪,周春平;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对中国降水和沿海自然灾害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5期
6 王静爱,商彦蕊,苏筠,王志强,杨春燕;中国农业旱灾承灾体脆弱性诊断与区域可持续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7 朱军政;徐有成;;浙江沿海超强台风风暴潮灾害的影响及其对策[J];海洋学研究;2009年02期
8 肖嗣荣,刘学锋,刘芳圆;河北省沙尘暴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防治对策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年03期
9 陈家其;;太湖流域南宋以来旱涝规律及其成因初探[J];地理科学;1989年01期
10 夏玉梅;大小兴安岭高位泥炭孢粉纪录及泥炭发育和演替过程研究[J];地理科学;1996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伟良,阮连法,胡勇,洪庆胜;台风作用下建筑结构的可靠性评估[J];自然灾害学报;1999年01期
2 段佳宏;陈和;;台风灾害公共管理基金建设:基于广东省的初步构想[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20期
3 ;2006年全国台风灾害情况[J];中国减灾;2007年02期
4 隋广军;唐丹玲;陈和;;台风灾害的经济影响及其防御系统建设——以台风“莫拉克”为例[J];国际经贸探索;2010年02期
5 许静;;着眼长远 夯实基础 全面提升我国台风灾害综合防御能力[J];中国防汛抗旱;2011年03期
6 陈和;蒲惠荧;申明浩;;广东台风灾害的防灾减灾投资研究——基于乘数效应的视角[J];现代管理科学;2010年07期
7 梁必骐;梁经萍;;广东台风灾害的特点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中国减灾;1993年03期
8 王玉玲;姜丽萍;王一婷;金伟琼;施秀剑;;台风重灾区居民对台风的风险认知情况调查[J];护理研究;2008年35期
9 牛海燕;刘敏;陆敏;权瑞松;王静静;宗宁;;中国沿海地区台风灾害损失评估研究[J];灾害学;2011年03期
10 李代鑫,李坤刚,王翔,邓玉梅;我国的台风灾害与防御对策[J];中国减灾;199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丁慧彦;赵晗萍;黄崇福;李莉;;台风灾害应急的渔船回港避风模型[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尹宜舟;Marco Gemmer;罗勇;王岩;;台风灾害气象指数保险相关技术方法初探[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3 张京红;刘少军;田光辉;蔡大鑫;谢瑞红;许向春;;基于GIS技术的海南台风灾害评估方法研究[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胡波;金志凤;霍治国;毛飞;吴阳;李仁忠;;基于GIS技术的台风灾害对农业影响风险评估与区划研究[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0公共气象服务政策体制机制和学科建设[C];2011年
5 严洌娜;孙长;;基于投影寻踪技术的台风灾害脆弱性评价[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0公共气象服务政策体制机制和学科建设[C];2011年
6 陈联寿;;中国台风灾害及台风登陆动力过程的研究[A];中国科协2001年学术年会分会场特邀报告汇编[C];2001年
7 杨元琴;王继志;陈联寿;钱燕珍;;台风灾害指数评估方法与减灾预警技术研究[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热带气旋和季风”分会论文集[C];2003年
8 柳岳清;胡淳焓;周国华;;影响丽水的台风路径及灾害风险特征[A];第七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诸晓明;薛根元;;2005年登陆我国台风灾害的防御与减灾对策[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灾害性天气系统的活动及其预报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10 叶金玉;;基于GIS的台风灾害农业风险分析[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卓上雄 特约记者 熊瑛 通讯员 刘少军;海南建立国内首个台风灾害评估系统[N];海南日报;2009年
2 通讯员 张海山 汪昕;解析台风灾害特点极其防御[N];中国气象报;2011年
3 记者 黄建华 通讯员 粤水婷;省防总:今年台风灾害将猛于去年[N];广州日报;2009年
4 于之;为什么我国台风灾害多?[N];内蒙古日报(汉);2000年
5 记者 赵小兰;浙江完成全省台风灾害风险区划[N];中国气象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赖敏;台湾:由被动救灾到主动预警[N];中国气象报;2008年
7 广西北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陈玉玉;加强防灾能力建设 构筑防台“堡垒”[N];中国气象报;2010年
8 记者 陆文军 李荣 罗争光;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平安[N];文汇报;2011年
9 记者 俞骆波 通讯员 张子涵;浙江制定台风灾害风险区划[N];中国气象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赵小兰;用心履职 倾力服务[N];中国气象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少军;基于多信息源的台风灾害实时评估系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2 崔娜;台风灾害下无车群体疏散需求预测与集散设施选址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3 孙晓峰;海南岛东部环岛城市带复合防风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4 肖玉凤;基于数值模拟的东南沿海台风危险性分析及轻钢结构风灾易损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志海;台风灾害信息抽取及动态可视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2 江琳;厦门市护士台风灾害救护现状及技能培训指标体系的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3年
3 丁梦唯;浙江省应对台风灾害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4 王美双;浙江省台风灾害分析与风险评估[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5 仲丽君;台风灾害综合评价与损失预测方法研究及其软件平台开发[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2年
6 王慧民;福建省近500a台风灾害多尺度时空数据库构建及动态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7 刘琼琼;构建台风灾害危机管理体系的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3年
8 唐丽丽;基于GIS的台风灾害灾情及风险评估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俞布;杭州市台风灾害风险区划与评价[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10 邓泽文;广东省台风灾害风险评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4600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460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