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春秋时期鲁国的“列国”本位

发布时间:2019-05-03 19:08
【摘要】:鲁国在春秋时期的邦交活动中,坚持以"列国"作为本国邦国等级的定位,并形成与之相统一的荣辱观。周代礼制规定判断"列国"的首要标准为五等诸侯爵位,"列国"是指"公侯之国",是拥有完整邦国权力的大国,而与"伯子男"等小国相对。但在春秋时期评价邦国等级的标准则变为国家大小与实力强弱。"列国"这一概念也逐渐与"列于诸侯"合流,用为"众国""各国"。而这一变化也左右着鲁国"列国"意识的走向。
[Abstract]:During the diplomatic activities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he state of Lu insisted on the orientation of "the states" as its own state rank, and formed a unified concept of honor and disgrace with it. The etiquette system of the Zhou Dynasty stipulated that the first standard of judging the "states" was the rank of the five princes, that is, the "state of the state", which was a large country with complete state power, and was relative to the small countries, such as "Bozi Men" and so on. However,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he criteria for evaluating the rank of states have become the size and strength of the country, and the concept of "states" has gradually joined with the concept of "listed in the princes", which is used as "all countries" and "countries". This change also influences the trend of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states" in the state of Lu.
【作者单位】: 辽宁大学历史学院;
【分类号】:K2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恩林;先秦两汉文献中所见周代诸侯五等爵[J];历史研究;1994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芮方;周代爵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华东;;钟离国历史与文化的考古学观察[J];安徽史学;2011年05期

2 李飞;严耕;;《左传》生态环境思想解读[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2期

3 林荣;;先秦时期旗的起源与演变历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4 朱鸣;;《说文解字》中“火”部字与中国古代的火文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5 薛娟;;试论“文献”一词概念的演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6 丁爱清;;《桃花源记》“不足”新解[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7 王志勇;;释“斐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8 胡伟;曹小林;;从若干以虎形象构形的汉字看先民的虎崇拜[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9 赵斌;吴志云;;量词“张”对名词选择的范畴化过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10 李婷;;“髦角子(儿)”考[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崔兰海;刘杏梅;;探析管子外交思想[A];管子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安徽省管子研究会第四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09年

2 逄方慧;;也谈甲骨文“哻”字[A];2012西南地区语言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李发;喻遂生;;商代校阅礼初探[A];历史文献研究(总第31辑)[C];2012年

4 王迟迟;;《汉语大字典》“微”义之我见[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2年第1期[C];2012年

5 陈燕;;说《武威汉代医简》中的“合和”[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2年第2期[C];2012年

6 孟周;;说“参”[A];东方丛刊(1998年第2辑 总第二十四辑)[C];199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利;律简身份法考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晓雪;先秦兵家治国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5 宫芳;先秦齐国的国家管理思想与实践[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李华;孟子与汉代《诗经》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姚晓娟;周代家臣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孙赫;论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人才引进[D];吉林大学;2011年

9 李发;商代武丁时期甲骨军事刻辞的整理与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罗利群;人神交往中的教育[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迎春;观念、制度与春秋邦交模式变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芦翠;东周时期齐国女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师璐露;《国语》语言艺术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密建芳;外地生与本地生学习差异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周晓伟;《左传》外交文化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6 郑茜;《战国纵横家书》社会称谓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7 魏红燕;古文字中“囗”形多义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聂建顺;人文关怀:民间信仰之本[D];中原工学院;2011年

9 滕琳;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中心的转移[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项云莎;戴震《方言疏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俞伟超 ,高明;周代用鼎制度研究(上)[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01期

2 俞伟超 ,高明;周代用鼎制度研究(中)[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02期

3 雷海燕;;周代封侯爵制辨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4 黄盛璋;;西周铜器中服饰赏赐与职官及册命制度关系[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7年01期

5 虞万里;;商周称谓与中国古代避讳起源[J];传统中国研究集刊;2006年00期

6 陈恩林;《春秋左传注》辨正六则[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年05期

7 白国红;论赵国的军事赏罚制度[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8 张君;楚国倌人考[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4期

9 晁福林;先秦时期爵制的起源与发展[J];河北学刊;1997年03期

10 陈蒲清;论箕子的"子"不是爵位[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虞万里;;商周称谓与中国古代避讳起源[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王启发;礼义新探[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高兵;周代婚姻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3 谭黎明;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官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马卫东;春秋时期贵族政治的历史变迁[D];吉林大学;2007年

5 王雪萍;《周礼》饮食制度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6 苗永立;周代宋国史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王准;春秋时期晋楚家族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赵晓斌;春秋官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9 董巧霞;《周礼》所见地方行政组织考察[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冯秀环;试论战国中山国的军事制度[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杨媚;秦汉爵制问题再探讨[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苏勇;周代养老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4 杨军;西汉土地制度与爵位制度关系之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5 叶萍;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爵律》述析[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6 尉博博;周代爵禄制度的形成与发展[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冯盛国;周代礼仪与等级社会[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吴胜;晋国卿族政治研究[D];山西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乔淑芝;;“栾书缶”与栾书[J];晋阳学刊;1983年04期

2 施伟青;;春秋时期国人的斗争与井田制的崩溃[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4期

3 周鼎初;关于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历史作用异议[J];咸宁学院学报;1984年02期

4 曹锦炎;;绍兴坡塘出土徐器铭文及其相关问题[J];文物;1984年01期

5 周乾n,

本文编号:24691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4691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48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