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济的天下意识与东晋南朝的天下秩序
[Abstract]:In the historical situation of the founding of all ethnic groups after the collapse of the unification of the Western Jin Dynasty, the road of Baiji represents one of the important types. Under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world, Baiji and the Eastern Ji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formally constructed a unified political system and shared the same cultural world. Baiji first paid tribute to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which seems to be related to the historical origin of Baiji and Fuyu, and is also the result of changes in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and the needs of their respective internal affairs. Since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it has become a common practice that every Baiji king was appointed to the Eastern Ji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at the beginning of his throne, except for the official position of the former king. Since the 5th century, especially the "inner genus" of the Dongcheng king Mou Da, the Baiji internal bureaucracy has been held by the Baiji king, and then the Southern Dynasty court has become the practice. Compared with Dangchang King and Hanan King, Baiji King received special preferential treatment in absorbing Jiangzuo cultural system, which is based on each other's cultural identity and emotional identity. Baiji's conscious participation in the world order of the Eastern Ji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made its national momentum rise and fall corresponding to the left dynasty of the Yangtze River.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3CZS063) 上海市社科规划青年课题(2010ELS002)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691;K23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刘子敏;;也谈大武神王伐扶余[J];东北史地;2008年03期
2 王志高,贾维勇;六朝瓦当的发现及初步研究[J];东南文化;2004年04期
3 赵胤宰;;略论韩国百济故地出土的中国陶瓷[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飞峰;;汉唐时期东亚文化的交流——以人面纹瓦为中心[J];边疆考古研究;2008年00期
2 李刚;;中国古代外销青瓷管窥[J];东方博物;2006年04期
3 贺云翱;路侃;;南京发现南朝“明堂”砖及其学术意义初探[J];东南文化;2006年04期
4 吴桂兵;;两晋时期建筑构件中的兽面研究[J];东南文化;2008年04期
5 贺云翱;;“六朝瓦当”研究回顾及对若干问题的探讨[J];东南文化;2011年02期
6 韦正;;试谈韩国出土钱纹陶器的时代[J];东南文化;2011年02期
7 易立;;成都十二桥遗址瓦当材料初步认识[J];成都考古研究;2013年00期
8 易立;;成都十二桥遗址瓦当材料初步认识[J];四川文物;2011年04期
9 王志高;马涛;;论南京大行宫出土的孙吴云纹瓦当和人面纹瓦当[J];文物;2007年01期
10 郑建明;;德清窑略论[J];文物;2011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新天;中国东南海洋性瓷业发展史[D];厦门大学;2007年
2 赵喜惠;唐代中外艺术交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陈允兰;南京出土六朝瓦当纹样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贺;夫余移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文健;高句丽与南北朝朝贡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张迪妮;陕西瓦当在建筑中的装饰艺术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5 许哲;魏晋南北朝及隋时期鸡首壶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贺云翱;南京出土六朝瓦当初探[J];东南文化;2003年01期
2 王志高;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大墓的时代及墓主身份的讨论——兼论东晋时期的合葬墓[J];东南文化;2003年09期
3 梅福根;;杭州晋兴宁二年墓发掘简报[J];考古;1961年07期
4 ;鄂城东吴孙将军墓[J];考古;1978年03期
5 林至德;耿铁华;;集安出土的高句丽瓦当及其年代[J];考古;1985年07期
6 李少南;;山东博兴龙华寺遗址调查简报[J];考古;1986年09期
7 李科友;刘晓祥;;江西九江县发现六朝寻阳城址[J];考古;1987年07期
8 徐光冀;顾智界;;河北临漳邺北城遗址勘探发掘简报[J];考古;1990年07期
9 刘晓祥;;江西九江县发现六朝半洲城遗址[J];考古;1995年08期
10 徐光冀;顾智界;;河北临漳县邺南城朱明门遗址的发掘[J];考古;1996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瑞泽;;南北朝时期与朝鲜半岛诸国的交往[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2 张思齐;论唐太宗唐高宗关于辽东的诗文[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3 丁光勋;魏晋南北朝时期朝鲜的社会风俗[J];历史教学问题;1996年06期
4 折敷濑兴,何群雄;东渡人——汉字文化东渡小史之三[J];语文建设;2000年10期
5 卢海鸣;六朝政权与朝鲜半岛国家之间的交流[J];金陵职业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6 韩国磐;南北朝隋唐与百济新罗的往来[J];历史研究;1994年02期
7 吉村怜,贾晓梅;飞鸟样式南朝起源论[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及设计版);1996年04期
8 张暾;;唐朝与高句丽、百济关系的恶化及其原因[J];北方文物;2008年02期
9 王俊;邵磊;;百济武宁王墓志与六朝墓志的比较研究[J];南方文物;2008年03期
10 傅朗云;《好太王碑》所载相关问题的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裕兴;;从海上交通看中国与百济的关系[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张荣芳;;唐代史书对百济的记载与认识[A];唐史论丛(第八辑)[C];2006年
3 金锦子;;试论5世纪中叶至6世纪中叶新罗与百济的同盟关系[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8年
4 拜根兴;;初唐将领王文度事迹考述——兼论唐与百济、新罗的关系[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5 金锦子;;试论百济与北魏的关系——以百济的上表文为中心[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6 拜根兴;;《大唐平百济国碑铭》关联问题考释[A];唐史论丛(第八辑)[C];2006年
7 李宗勋;张暾;;7世纪前期的东北亚政治关系与白江之战[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8 拜根兴;;高句丽、百济遗民关联问题研究的现状与展望[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9 刘子敏;;百济起源与夫余、高句丽无关[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二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12年
10 罗宗真;;六朝时期中国对外文化交流[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杨翠敏;百济堂演绎药店超市化[N];北京社会报;2005年
2 汪帆;“百济堂”低价进京[N];中国医药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黄国慧 通讯员 黄升模;“那里像世外桃源”[N];南宁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黄国慧邋实习生 肖飒 通讯员 黄升模 黄展佳;历史沧海掠一粟[N];南宁日报;2008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杨泓;中国南朝对百济佛教文化的影响[N];中国文物报;2009年
6 记者 王璇邋通讯员 吕欣花;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N];南宁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杨翠敏;百济堂向虚高药价开炮[N];北京社会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方剑春;百济堂万元悬赏新店址[N];中国医药报;2006年
9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杨泓;中国南朝对百济佛教文化的影响[N];中国文物报;2009年
10 汤锡麟;平价药店又现京城[N];中国财经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玄宗女贵莲(释慧莲);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建国;东晋南迁士族与文学[D];复旦大学;2005年
3 姜清波;入唐三韩人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4 王维;英雄实然生命视野下的经世济民之道[D];山东大学;2010年
5 王松山;两晋史学发展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6 夏增民;儒学传播与汉魏六朝文化变迁[D];复旦大学;2007年
7 王洪霞;胡瑗易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金锦子;五至七世纪中叶朝鲜半岛三国纷争与东北亚政局[D];延边大学;2007年
9 陈春雷;幕府与晋宋政治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10 徐海准;《乐学轨范》唐部乐器之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大伟;百济遗民问题探析[D];延边大学;2010年
2 李春香;试论百济与隋唐的政治关系[D];延边大学;2010年
3 张日善;百济与中国的关系[D];延边大学;2001年
4 姜清波;仕唐三韩人事迹考述[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胡中胜;东晋爱国文学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6 周晓娇;试论南朝佛教在百济的传播和影响[D];延边大学;2012年
7 袁继灵;三曹及其诗歌[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8 丁利民;百济武宁王陵中的南朝文化因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于畅;黑齿常之考论[D];延边大学;2008年
10 崔山玉;试论六至七世纪中叶百济与倭关系[D];延边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015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501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