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族融合看北朝诸政权的兴衰
[Abstract]:The process of ethnic integration in the Northern Dynasty is complex and full of twists and turns. From Emperor Daowu to fighting for China, to the Sui Dynasty drinking horses and the Yangtze River, the process of struggle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ethnic groups has never stopped in the more than two hundred years of unification between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Whe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Hu and Han nationalities is sharp, their political power will decline rapidly, and when Hu and Han nationalities merge smoothly, their political power will tend to flourish.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Northern dynasties fully proved the historical fact that the nation is prosperous and the division is defeated. When the Han nationality and ethnic minorities formed the situation of Hu and Han in politics and economy, cultural customs and pedigree, that is, when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came again.
【作者单位】: 烟台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K23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冯君实;;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民族融合[J];吉林师大学报;1978年01期
2 刘国石;;北朝时期少数民族贵族的汉文化修养[J];东北师大学报;2006年04期
3 钱国旗;拓跋鲜卑的南迁及其对鲜汉民族融合的影响[J];江苏社会科学;1995年02期
4 赵向群,侯文昌;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与拓跋民族精神的丧失[J];许昌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5 马晓丽;崔明德;;对拓跋鲜卑及北朝汉化问题的总体考察[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2年01期
6 崔明德;闵海霞;曹鲁超;;北朝民族关系研究述评[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缪钺;;略谈五胡十六国与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4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铭;;试论后秦政权兴盛与衰亡的原因[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马黎丽;;西晋直臣傅咸简论[J];安徽史学;2011年04期
3 吴孔军;简析孙吴时期安徽境内的山越[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4 王莉;;《世说新语》中的自我标榜[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5 杨茹;;刘宋时期上升中的庶族现状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6 金仁义;李四红;;南朝国婚与政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7 金仁义;;桓温伐成汉考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8 孙光;竹林七贤与魏晋玄学思潮[J];北方论丛;2005年04期
9 王东洋;;中国古代“品行”考课标准的确立及影响[J];北方论丛;2011年05期
10 王立,王惠丹;梁代文人咏侠诗的审美表现[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胡晓明;;西晋后期嗣君之争考论[A];汉唐社会经济与海盐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胡晓明;;西晋后期嗣君之争考论[A];“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3 张旭华;;九品中正制性质刍议[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吕宗力;;谶纬与两晋南朝的政治与社会[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高然;;大儒、名将、宰相——北朝隋唐豆卢氏家族特征与转型研究[A];唐史论丛(第十五辑)[C];2012年
6 章管炜;;《左传》杜注“既葬释服,谅暻终制”论及其成因解析[A];第九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冯世明;公元前3世纪—公元4世纪匈奴国家形态的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4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常昭;六朝琅邪颜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朱秀敏;建安散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尹勇;隋唐五代内迁蕃胡族源考异[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希;郭象哲学与中古的自然审美[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常倩;商周至魏晋南北朝羌人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美迪;庾信后期心态与诗赋创作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郭雪莲;东吴散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纪东佐;魏晋南北朝泰山羊氏儒释道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韩永志;侯外庐土地国有论及其思想史意义[D];西北大学;2011年
5 薛雅芬;汉魏六朝人物传记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王蕾;鲜卑拓跋部政权的建立及发展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7 周启阳;汉唐之间依附民的身份地位[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8 何淼;论后三国时期的军事格局[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黄童超;南朝君相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熊玉梅;萧梁入北文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钱龙;马军;;东魏北齐的汉化形势[J];沧桑;2007年05期
2 李红艳;关于北齐北周反汉化问题的认识[J];大同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3期
3 段锐超;段元秀;;北魏六镇起义对政治格局和历史进程的影响[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黄云鹤;从《魏书·礼志》第一卷看拓拔鲜卑祭祀的汉化[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年02期
5 何德章;鲜卑代国的成长与拓跋鲜卑初期汉化[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年01期
6 王万盈;拓跋鲜卑在汉化过程中的文化转变[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5期
7 赵向群,侯文昌;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与拓跋民族精神的丧失[J];许昌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8 崔明德;;北魏民族关系思想论纲[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9 任玮;;南北朝时期胡姓汉化与汉姓胡化的政治目的溯源[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长旭;十六国、北朝游牧民族的水崇拜与投尸入河习俗稽释——以拓跋鲜卑族为主要对象[J];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03期
2 庄丽霞;;“胡化”色彩的北朝婚礼习俗[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3 马文军;试论唐代河北地区胡化与汉化的两种趋向[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06期
4 陈朝晖;;北朝儒学教育及其影响[J];齐鲁学刊;1991年06期
5 李传印;北朝谱学与北朝政治[J];史学月刊;2003年04期
6 钱龙;马军;;东魏北齐的汉化形势[J];沧桑;2007年05期
7 常倩;北魏学校教育与鲜卑族的汉化[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8 刘美云;;论入居中原的女真人受汉族文化的影响[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9 郭明志;;汉火百炼金源金,周制一用中华中——金源文化考论[J];北方论丛;2009年05期
10 陈志伟;邹明香;;北朝妇德教育暨事迹考述[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俊飞;;婚姻所见魏晋南北朝时期之胡化现象[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邵正坤;;试论北朝时期的家庭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王晓萌;;试论清代治畲政策的转变对畲族汉化的推进[A];畲族文化研究(上册)[C];2003年
4 缪钺;;略谈五胡十六国与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4年
5 王未想;;辽代的一个文化学术传播园地——辽上京寺院功能另考[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八辑上册)——中国古都学会2001年年会暨赤峰辽王朝故都历史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许福谦;;东魏北齐胡汉之争新说[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2年
7 刘桂林;;许衡教育思想探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卪USav;;元代蒙古色目人的汉化与士人化[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世界格局中的中华文明”国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6年
9 曹臣明;;北魏方山永固陵地理环境的选择与陵园制度[A];中国古都研究(第十辑)——中国古都学会第十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2年
10 马驰;;论仕唐蕃人之汉化[A];唐史论丛(第七辑)[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国风;名士的出现及作用[N];中国县域经济报;2008年
2 蒋秀兰 段德兴;鲜卑宇文部汉化的物证[N];中国档案报;2003年
3 李传印;南北朝时期的谱学与政治[N];光明日报;2002年
4 邓小军;陈寅恪与《唐代政治史述论稿》[N];光明日报;2007年
5 李德龙;从北魏孝文帝改汉姓谈起[N];中国民族报;2009年
6 周凡恺;《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呈现唐朝长安多元文化[N];西部时报;2009年
7 贾建飞 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欧立德教授与清史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李方;混六合为一家[N];中国民族报;2010年
9 李凭 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长;中华文明整体的升华与平城古都地位的确立(下)[N];大同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森;龙兴寺历史与窖藏佛教造像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2 张云华;北朝婚姻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李辉;北朝时期的自然灾害及国家与民间救灾措施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黄寿成;论北朝后期区域文化趋同及比较[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陈荣庆;荀子与战国学术思潮[D];西北大学;2007年
6 宋丙玲;北朝世俗服饰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陈志伟;北朝社会风尚诸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李文涛;气候视野下的北朝农业经济与社会[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9 侯瑞;北朝学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张甫荣;北魏中央集权过程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管萍;北魏平城政权的胡化与汉化[D];山西大学;2006年
2 金爱秀;北魏丧葬制度探讨[D];郑州大学;2005年
3 冯帆;山东士人与北朝汉化[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4 李恺彦;安史之乱后河北地域文化与藩镇政治[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5 钱龙;东魏北齐“胡汉冲突”下的汉化趋势[D];山西大学;2007年
6 陈珂;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政权的胡汉政策[D];青海师范大学;2009年
7 任艳艳;慕容氏与北朝社会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8 贾海燕;陈寅恪先生“关陇集团理论”解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9 朱林芳;北朝太原王氏历史地位述论[D];山西大学;2005年
10 赵涛;北朝丝绸之路的历史考察[D];山西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074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507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