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至十八世纪西学文献在中国的传播

发布时间:2020-08-01 21:58
【摘要】:文献作为人类文化的载体之一,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献交流是异质文化间相互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公元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以耶稣会士为主要传播媒介,双方开始了精神层面的交流,西学文献的输入和引进,成为这个时期的一大特色。本文从文献学、传播学的角度,对这一时期西学文献的传播背景、时序和内容特点及其影响作了比较全面深入的探讨。 本文六万余字,主要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主要陈述了本课题的选题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回顾西学文献输入中国的时序特点和内容特点,首先分析了十六至十八世纪中西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当时西方各国经历了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的洗礼,加上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西欧社会已经开始进入近代化的进程;中国仍然处在封建统治之下,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和思想解放的文化氛围。通过对中西方社会和文化差异的比较,认为当时的中西双方,已经有了进行文化交流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第二节按照历时顺序,把西学文献的引进分为三个时段:从1582年利玛窦入华传教到1644年明朝结束为第一阶段;1644年到1722年雍正继位为第二阶段;1724年(雍正二年)到1783年(乾隆四十八年)为第三阶段。在每个时段,西学及其文献的输入都有各自的特点:在第一阶段,主要是由西方传教士与中国的信教者密切合作,翻译著述西学文献,而且西学的引进比较全面;此时西学的引进逐渐由个人的自发状态转化成由政府组织进行。在第二和第三阶段,清朝统治者逐渐成为西学引进的组织者,西学文献的翻译著述范围日益狭窄、单一,西学也脱离了广大的知识分子阶层,失去了群众基础。第三节分析了整个西学文献的内容特点,把西学文献主要分为宗教、神哲学类文献和科学技术类文献。它们既具有普通文献的一般特征,又带有明显的特殊历史条件下的文献的特点,认为宗教文献的内容中存在普遍的附和儒家经典以及反对佛家学说的倾向,这是以利玛窦为主的传教士对当时中国文化理解和试图进行文化融合的结果。科学技术类文献,作为传教士进行传教、归化中国人入教的一种手段,不可避免地渗透着基督教思想,而且,所介绍的西方科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K248;K249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申;;明末清初传教士在江南刊刻汉文西学文献述论[J];基督教学术;2016年01期

2 王申;;明末清初传教士在杭州刊刻书籍活动探赜[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6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萍;周作人与日本洋学[D];温州大学;2016年

2 孙榕;《表度说》研究[D];东华大学;2016年

3 李兴佳;《浑天仪说》的成书背景及其传入中国的意义[D];东华大学;2016年

4 李青;《天学集解》稀见文献整理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年

5 赖漂漂;试比较18至19世纪中期中日官方对西方情报的搜集[D];延边大学;2012年

6 张文;明末清初天主教在华传播策略[D];南昌大学;2012年

7 曹文智;伽利略实验—数学方法的哲学探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8 何玉文;试论戴震与西学[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9 李国华;关于中国古代气象文献的基础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10 张戎;李朝后期北学派思想中的西学影响探析[D];延边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780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7780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0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