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亡与重生:“亡秦必楚”的历史探究

发布时间:2020-08-06 12:58
【摘要】:战国中期楚秦变法的迥异命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两国的发展走向。楚国变法不及秦国彻底,而遇到的阻力又过于强大,故无论变法的持续性还是成效皆远逊后者。秦国兼并巴蜀和汉中后,逐步确立对楚国的战略优势。继而夺取江汉地区并设置南郡,又令楚国遭到进一步打击。楚国政权被迫东迁,其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由于对东迁有所准备,楚国的统治力量或得到较好保存;二是东迁促进了楚文化的东渐,江淮流域遂成为战国后期楚国的重心所在。楚国的东迁客观上也有利于秦在南郡的统治,通过“赦罪人迁之”、推行爵制等措施,秦国强化了对南郡的控制,并奠定了较为稳固的统治根基。然而统一后秦对“荆新地”的统治证明,其在南郡的成功不具有普遍性。总的来说,秦对自身力量缺乏清醒认识,过分追求将秦制乃至秦俗尽快推广到新占领地区,由此导致地方政府编制上的冗员和事实上的缺吏现象并存。从故秦地调任新地吏和吏用本地人的应对措施,看似双管齐下,实则造成许多预想不到的危害。一方面新地吏或存在巧取豪夺及辱骂、殴打新黔首的行为,另一方面在移风易俗的过程中,又可能由于“吏民莫用”,陷入反复强化法治的恶性循环。以此为背景,楚地反秦情绪的显露越发引起秦的焦虑。秦始皇甚至亲巡楚地,企图以破坏“天子气”的厌胜方式,震慑不服从统治的楚人,但却适得其反,以至于其死后翌年便爆发了大规模的反秦战争。这场战争经过楚人“首事”、“兴灭国”和“继绝世”三个阶段的发展,最终在怀王之约的推动下实现了楚人灭秦的夙愿。“亡秦必楚”的应验,既有赖率先起事并始终作为中坚力量的楚国平民,也要归功于秉持忠君爱国精神,危难之际担起领导重责的楚国贵族。而从灭秦的具体实践看来,楚人力量集中的江淮流域恰恰是秦统治相对薄弱之处,这使东南地区成为反秦战争的策源地。作为“亡秦必楚”的余波,怀王之约给楚人为核心的刘邦集团以继承秦制的法理依据。当汉承袭秦的军国体制统一天下后,为了不重蹈秦的覆辙,统治者又主动吸取楚制及楚文化的内容,对秦制与秦政的极端倾向予以修正。不仅维持了新兴帝国的稳定,而且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政。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K2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松长;;睡虎地秦简中的“将阳”小考[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佘向东;翟跃;;试析南阳汉画中的楚文化因素[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赵炳清;楚国疆域变迁之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2 王俊梅;秦汉郡县属吏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力鑫;睡虎地木牍家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2 王景;楚怀王时期的楚秦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3 尹弘兵;江陵地区战国晚期至秦代墓葬初探[D];武汉大学;2005年

4 杨絮飞;汉风楚韵化顽石[D];河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7824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7824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3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