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比义与卫道尊王—蓝光策《春秋公法比义发微》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8 05:19
蓝光策所作《春秋公法比义发微》,乃是在众多晚清学人以《春秋》比义公法的大背景下,所做的一篇以“卫道尊王”为核心目的的春秋学著作。但学术界目前对此研究几乎为空白。故,本文所做之研究具有一定开创性价值。本文首先还原了蓝光策早年求学尊经书院、后入仕为官的人生经历。追溯了蓝光策的著述,并对《春秋公法比义发微》一书进行文本研究。认为,《发微》之方法乃在于东西比义:通过“大一统”、“仁”和“礼义”等方面,说明《春秋》与公法有相通之处。又通过比义天子高于国家、礼制胜于强权、节义重于生死、乱臣贼子不可护等方面,论证春秋之义比公法更加高明。而蓝光策作《发微》的核心之义,则在于尊王。《发微》分别用王者至尊、王位至尊、臣子之义和立宪尊王等角度来阐述他的尊王思想,体现了蓝光策通经致用、希望用经义挽救晚清时局的发心。而其所提倡的宪政,则依然是在《春秋》尊王之义的基础上建立的、强君主弱国会的宪政。其目的在于巩固圣清皇位,而非削弱王权。是在内忧外患形势下,传统士大夫的暂时妥协与“曲线救王”。书成之后,蓝光策曾将其呈递给端方和张謇,希望借其之手递交清廷,并颁布学堂。无奈,端方并不认同其观点,而张謇虽评价甚高,但也未做任何推荐。在同时代人以《春秋》比义公法的思潮中,蓝光策无疑属于援公法入《春秋》公法春秋学,而非援《春秋》入公法的春秋公法学。
【学位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K225.04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学术前史
三、论文创新点
第一章 蓝光策与《春秋公法比义发微》
第一节 蓝光策及其著述
一、蓝光策职官履历
二、蓝光策著述
第二节 蓝光策对春秋公法的认知
一、蓝光策对《春秋》的认知
二、蓝光策对公法的认知
第二章 《发微》的方法:东西比义
第一节 春秋通于公法
一、大一统
二、取仁
三、礼义
第二节 春秋优于公法
一、天子高于国家
二、礼制胜于强权
三、节义重于生死
四、诛“乱臣”优于护“叛党”
第三章 《发微》的核心:卫道尊王
第一节 王者至尊
一、王权天授
二、王令行于天下
三、善待失位之君
第二节 王位至尊
一、王位正始
二、世子命名
第三节 臣子之义
一、不可杀君逐君
二、人臣无外交
第四节 立宪救王
一、《发微》之立宪
二、维新派与立宪官僚之立宪
第四章 《发微》的当时命运与历史定位
第一节 《春秋公法比义发微》的命运
一、端方之微词
二、张謇之虚赞
第二节 春秋公法学与公法春秋学
一、春秋公法学
二、公法春秋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59648
【学位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K225.04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学术前史
三、论文创新点
第一章 蓝光策与《春秋公法比义发微》
第一节 蓝光策及其著述
一、蓝光策职官履历
二、蓝光策著述
第二节 蓝光策对春秋公法的认知
一、蓝光策对《春秋》的认知
二、蓝光策对公法的认知
第二章 《发微》的方法:东西比义
第一节 春秋通于公法
一、大一统
二、取仁
三、礼义
第二节 春秋优于公法
一、天子高于国家
二、礼制胜于强权
三、节义重于生死
四、诛“乱臣”优于护“叛党”
第三章 《发微》的核心:卫道尊王
第一节 王者至尊
一、王权天授
二、王令行于天下
三、善待失位之君
第二节 王位至尊
一、王位正始
二、世子命名
第三节 臣子之义
一、不可杀君逐君
二、人臣无外交
第四节 立宪救王
一、《发微》之立宪
二、维新派与立宪官僚之立宪
第四章 《发微》的当时命运与历史定位
第一节 《春秋公法比义发微》的命运
一、端方之微词
二、张謇之虚赞
第二节 春秋公法学与公法春秋学
一、春秋公法学
二、公法春秋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王开玺;;略论“人臣无外交”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2 邹磊;;“先秦国际法”研究与中国“世界图景”的重建——从丁韪良到陈顾远[J];国际观察;2009年03期
3 秦平;;试论春秋的世子制度[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年03期
4 颜炳罡;论孔子的仁礼合一说[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5 刘高葆;端方与清季预备立宪[J];学术研究;1996年06期
6 何一民;试论尊经书院与四川士林风气的变化[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1期
7 戴学稷;;端方对清末留学教育和华侨教育的贡献[J];教育评论;1990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卫明;晚清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D];复旦大学;2011年
2 刘少虎;王闿运春秋学思想研究[D];中山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596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859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