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宗武宗两朝中枢政局探研
发布时间:2020-10-30 16:58
本论文尝试以体制演化的视角考察唐代政治史,研究中晚唐之政局变动。文中主要探讨了处于中晚唐之交的唐文宗、唐武宗两朝的中枢政局,并略及此前尔后的相关史实。其中心内容是以文、武两朝的皇权政治为中心,以围绕于皇权周围的辅弼权力为重点考察对象,以国家政治体制的演进和政治中枢权力配置格局,以及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为研究思路。论述了在中晚唐之交发生的宫廷政变促成了唐文宗的特殊继统,并导致了皇位继承制度的转变以及政治中枢弹性制衡机制的出现;受此影响,政治中枢之内廷权力得以膨胀异化,而外朝之行政权力则相对被削弱。随着内廷与外朝在体制性矛盾上的不断发展,最终引发了震惊唐代后期政局的“甘露之变”,不久更在此形势下确立了政治中枢的“内外共议”体制,致使皇权政治在如此政治体制下发生了形变。进而又指出皇权政治发展到晚唐之武宗时期,又对此政治体制进行了重构,并形成了中枢政治的“复式二元格局”,而在此基础上,皇权也重新得到了恢复与强化。
【学位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K24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篇 引论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 相关概念之界定
三 问题之提出
四 学术研究概要
五 考察视角与研究方法
第二篇 晚唐中枢政局变动的起点——以唐文宗的继位为考察对象
一 文宗以前中枢政局演变的基本特征
(一) 关于皇位继承的回顾
(二) 关于政治中枢的发展变化
二 由“宝历宫变”所引发的继统困局
(一) 从几则热点史料谈起
(二) “宝历宫变”与文宗继统:兼论宗室亲王政治地位的转变
(三) 政治中枢各派势力在文宗继位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
三 宝历、大和之交的中枢政局及其意义
(一) 内庭宦官集团首次以独立势力的姿态介入皇位继承
(二) 政治中枢弹性制衡机制的基本定型
(三) 新皇位继承方式及新皇位继承制度之初露倪端
第三篇 唐文宗大和年间的中枢政局——以中枢各政治派别的矛盾斗争为考察对象
一 大和年间唐朝中枢政局内几类政治斗争述略
(一) 外朝的党争:兼论牛李党争之始因
(二) 宦官的内争:兼论“牛李党争从属于阉寺内争”
(三) 从刘蕡到宋申锡:论内廷与外朝的矛盾兼论所谓“南衙北司之争”
(四) 政治体制视角下的大和年间中枢政局
二 大和末年中枢政局的失衡与中枢体制的内庭化
(一) 李训与郑注的崛起:政治中枢制衡体制的内廷化
(二) 文宗何以倚重翰林学士势力
第四篇 “甘露之变”与中枢“内外共议”体制的初步形成
一 关于“甘露之变”的探讨
(一) “甘露之变”的谋划与实施兼: 兼论李训、郑注之间的矛盾分歧
(二) 从中枢体制内部权力再分配的角度探讨“甘露之变”的性质
(三) 从中枢体制权力配置失衡的层面反思“甘露之变”失败的原因
(四) 李训抢先发动政变之深层原因试探
(五) 唐文宗与“甘露之变”的关系问题索解
二 “甘露之变”后政治中枢权力配置的变化及其后果
(一) 政治中枢权力格局的重新洗牌
(二) 中枢“内外共议”体制的初步形成
(三) 地方节度使(昭义镇)首次直接介入中枢政局的权力斗争
三 中枢“内外共议”体制下的开成政局
(一) 文宗为维护皇权所采取的措施
(二) 外朝官僚为稳定政局所作出的努力: 兼论其取得成效的原因
(三) 党争的收敛与复起
第五篇 开成末年的中枢政局——以中枢各政治派别围绕储位问题的斗争为考察中心
一 开成末年的储位问题及其引发的政治斗争
(一) 文宗首次立储及议废太子风波
(二) 文宗再次立储及其遗留问题
(三) 文宗对新任储君的选择问题及其与开成政局之关系
(四) 文宗的托孤之举与神策中尉干涉储君人选
(五) 神策中尉对文宗两任储君持不同态度之考索
(六) 武宗之立与枢密使势力的未遂政变
二 开成、会昌之交的中枢政局及其意义
(一) 政治中枢“内外共议”体制的短期异化与最终确立
(二) 新皇位继统方式的最终形成与宦官策立嗣君制之确立
第六篇 唐武宗会昌年间的中枢政局——以皇权对中枢体制权力配置的再调整为考察中心
一 唐武宗时期中枢政治的“复式二元格局”
(一) 复式二元格局的形成: 对异化的中枢“内外共议”体制之反动
(二) 复式二元格局的内涵
(三) 复式二元格局下的武宗朝政治
(四) 复式二元格局的终结
二 以会昌朝中枢政局运转的角度看“武宗平泽潞”事件
(一) “甘露之变”的余波:消除地方强藩介入中枢政局的影响
(二) 限制宦官监军的权力与相权政治的形成
(三) 党争与废佛的特殊场所
三 复式二元格局下皇权的重新强化
(一) 君主出令权的强化
(二) “不正储位”之制的确立:中唐以来“不立皇后”之制的极端化
(三) 备边库(延资库)的设立与皇权强化的关系
第七篇 结束语
一 对唐代文、武两朝中枢政局的总结与思考
二 唐代文、武两朝中枢政治体制之演进及其意义
三 唐宋变革视野下的文、武两朝献替
参考文献要目
后记
【引证文献】
本文编号:2862759
【学位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K24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篇 引论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 相关概念之界定
三 问题之提出
四 学术研究概要
五 考察视角与研究方法
第二篇 晚唐中枢政局变动的起点——以唐文宗的继位为考察对象
一 文宗以前中枢政局演变的基本特征
(一) 关于皇位继承的回顾
(二) 关于政治中枢的发展变化
二 由“宝历宫变”所引发的继统困局
(一) 从几则热点史料谈起
(二) “宝历宫变”与文宗继统:兼论宗室亲王政治地位的转变
(三) 政治中枢各派势力在文宗继位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
三 宝历、大和之交的中枢政局及其意义
(一) 内庭宦官集团首次以独立势力的姿态介入皇位继承
(二) 政治中枢弹性制衡机制的基本定型
(三) 新皇位继承方式及新皇位继承制度之初露倪端
第三篇 唐文宗大和年间的中枢政局——以中枢各政治派别的矛盾斗争为考察对象
一 大和年间唐朝中枢政局内几类政治斗争述略
(一) 外朝的党争:兼论牛李党争之始因
(二) 宦官的内争:兼论“牛李党争从属于阉寺内争”
(三) 从刘蕡到宋申锡:论内廷与外朝的矛盾兼论所谓“南衙北司之争”
(四) 政治体制视角下的大和年间中枢政局
二 大和末年中枢政局的失衡与中枢体制的内庭化
(一) 李训与郑注的崛起:政治中枢制衡体制的内廷化
(二) 文宗何以倚重翰林学士势力
第四篇 “甘露之变”与中枢“内外共议”体制的初步形成
一 关于“甘露之变”的探讨
(一) “甘露之变”的谋划与实施兼: 兼论李训、郑注之间的矛盾分歧
(二) 从中枢体制内部权力再分配的角度探讨“甘露之变”的性质
(三) 从中枢体制权力配置失衡的层面反思“甘露之变”失败的原因
(四) 李训抢先发动政变之深层原因试探
(五) 唐文宗与“甘露之变”的关系问题索解
二 “甘露之变”后政治中枢权力配置的变化及其后果
(一) 政治中枢权力格局的重新洗牌
(二) 中枢“内外共议”体制的初步形成
(三) 地方节度使(昭义镇)首次直接介入中枢政局的权力斗争
三 中枢“内外共议”体制下的开成政局
(一) 文宗为维护皇权所采取的措施
(二) 外朝官僚为稳定政局所作出的努力: 兼论其取得成效的原因
(三) 党争的收敛与复起
第五篇 开成末年的中枢政局——以中枢各政治派别围绕储位问题的斗争为考察中心
一 开成末年的储位问题及其引发的政治斗争
(一) 文宗首次立储及议废太子风波
(二) 文宗再次立储及其遗留问题
(三) 文宗对新任储君的选择问题及其与开成政局之关系
(四) 文宗的托孤之举与神策中尉干涉储君人选
(五) 神策中尉对文宗两任储君持不同态度之考索
(六) 武宗之立与枢密使势力的未遂政变
二 开成、会昌之交的中枢政局及其意义
(一) 政治中枢“内外共议”体制的短期异化与最终确立
(二) 新皇位继统方式的最终形成与宦官策立嗣君制之确立
第六篇 唐武宗会昌年间的中枢政局——以皇权对中枢体制权力配置的再调整为考察中心
一 唐武宗时期中枢政治的“复式二元格局”
(一) 复式二元格局的形成: 对异化的中枢“内外共议”体制之反动
(二) 复式二元格局的内涵
(三) 复式二元格局下的武宗朝政治
(四) 复式二元格局的终结
二 以会昌朝中枢政局运转的角度看“武宗平泽潞”事件
(一) “甘露之变”的余波:消除地方强藩介入中枢政局的影响
(二) 限制宦官监军的权力与相权政治的形成
(三) 党争与废佛的特殊场所
三 复式二元格局下皇权的重新强化
(一) 君主出令权的强化
(二) “不正储位”之制的确立:中唐以来“不立皇后”之制的极端化
(三) 备边库(延资库)的设立与皇权强化的关系
第七篇 结束语
一 对唐代文、武两朝中枢政局的总结与思考
二 唐代文、武两朝中枢政治体制之演进及其意义
三 唐宋变革视野下的文、武两朝献替
参考文献要目
后记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万广;唐德顺宪三朝中枢体制若干问题探研[D];山东大学;2011年
2 李兵;从黄巢起义看晚唐政局[D];山西大学;2012年
3 邓天开;从“泾师之变”到“元和中兴”[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俞婷;唐文宗朝宦官势力与中枢政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龙建兵;李德裕与中晚唐文学[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627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862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