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晋豫商路兴衰探析

发布时间:2020-12-13 10:59
  晋豫自古交流频繁。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时期,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大规模的商品流通是其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明清晋豫经济较前代有很大的发展,商路的发展是两省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从其兴衰变化,可以研究其对明清晋豫经济发展的贡献。明清官道建设相对完善,商人大都沿官道运输商品。晋豫商路的发展受到两省交通网络及商帮的运输范围的影响,因此首先梳理晋豫两省的交通网络及能够延伸的范围,然后从承运商品的数量与种类及沿线主要市镇及集市的发展入手,探析其兴盛的状况。之后从这些方面的变化展示衰落的状况,从兴衰的转变中分析其原因。明清晋豫商路主要兴盛于清中叶,鸦片战争是一个重要转折点。自此之后外商侵入,国内市场遭到破坏,商人受到国内外两种势力夹击,晋豫商品的运销也受到阻碍,因此晋豫商路逐渐走向衰落。关于明清晋豫商路的研究,明清之前主要侧重其军事作用。明清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晋豫间商路的经济作用逐渐体现出来,学界对其经济作用的研究相对较少。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探析明清晋豫商路的兴衰可以加深对明清中俄茶叶贸易的研究,完善晋豫商帮的相关资料,丰富明清经济史的研究视角。此外,明清晋豫商路的... 

【文章来源】:郑州大学河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0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明清晋豫商路兴衰探析


河南省地貌图

示意图,示意图,主线路


洛阳道主线路示意图

覆盖范围,运城盐池,坐商,盗贼


20图 1-3 清代洛阳道运盐覆盖范围2 灵宝道灵宝道主要是从运城盐池至河南灵宝的道路。明万历四十年(1586 年赵庭琰因横岭缺水多盗,在岭上建立关帝庙,并派兵把守,盗贼渐少兆奎:《河东盐法备览》卷五《坐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俄青(米)砖茶贸易论析[J]. 陶德臣.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2017(03)
[2]清代前期的九江关及其木材流通[J]. 廖声丰,廖剑南,刘生文.  农业考古. 2017(04)
[3]河南省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研究[J]. 肖艳霞,何春,张合林.  创新科技. 2017(04)
[4]明清时期华北的商业城镇与市场层级[J]. 许檀.  中国社会科学. 2016(11)
[5]明清时期武安的商业交通与商人对外经营[J]. 薛瑞泽.  史志学刊. 2016(03)
[6]清代中叶聊城商业规模的估算——以山陕会馆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J]. 许檀.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2)
[7]河道变迁与明清朱仙镇的兴衰[J]. 吴小伦.  兰台世界. 2015(03)
[8]《明代驿站考》山西驿站补正[J]. 张宪功.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2014(04)
[9]明清时期豫北的商业重镇清化——以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J]. 许檀,吴志远.  史学月刊. 2014(06)
[10]太行古道──清沟道调查报告[J]. 罗火金,郑卫,张长杰,靳向东.  洛阳考古. 2013(03)

博士论文
[1]明清山西交通地理研究[D]. 张宪功.陕西师范大学 2014
[2]明清山西自然灾害及其防治技术[D]. 邹文卿.山西大学 2014
[3]唐代蒲州研究[D]. 任颖卮.山东大学 2014
[4]清代河南商品经济研究[D]. 吴志远.南开大学 2012
[5]明代以来河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1368-1949)[D]. 赵天改.复旦大学 2011
[6]近代山西城镇地理研究[D]. 曾谦.陕西师范大学 2007
[7]清代常关与区域经济[D]. 廖声丰.上海师范大学 2006
[8]明清时期汾河流域经济发展与环境变迁研究[D]. 张慧芝.陕西师范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清代晋南的城镇集聚研究[D]. 王丽娟.山西财经大学 2016
[2]清代山西农村定期集市区域差异研究[D]. 李倩.天津师范大学 2016
[3]清代河南棉花的种植与运销研究[D]. 刘西峰.南京农业大学 2015
[4]明清时期河南沙颍河沿岸市镇研究[D]. 孟文龙.郑州大学 2015
[5]明代河南商品性粮食研究[D]. 白埕埸.云南大学 2015
[6]明清时期怀庆府道地药材历史地理研究[D]. 翟伟原.西北师范大学 2014
[7]清代洛阳城市地理研究[D]. 张乐锋.华中师范大学 2014
[8]明清以来沁河流域的工商业经济研究[D]. 侯辛欣.江西师范大学 2014
[9]论明清时期河南棉花的商品化发展[D]. 刘宸.西南大学 2014
[10]明清山东大、小清河水路运输考论(1368-1911)[D]. 尹强.暨南大学 2013



本文编号:29144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9144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2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