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藩府刻书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14 03:16
  自洪武初年朱元璋分封诸王始,分封子弟到全国各地为王即被明王朝历朝皇帝奉为不变之祖制。纵观有明一朝,藩封制度和藩王活动对明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各方面均产生了重大影响,与整个朱明王朝相始终。受制于明代严苛的藩禁政策,明代诸藩成员在政治、军事方面几无可书之绩,而在文化学术方面却人才辈出,著书、藏书及刻书活动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占有一定的地位。终明一代,分封到各地的皇室成员的刻书活动持续不断。明代藩府刻书是在明代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中产生和发展的,因此,本文将藩府刻书置于此大背景中,以相关史实为立足点,以藩王及其支裔的刻书活动为主要线索,从出版史和文献学的角度对明代藩府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对明代藩府刻书进行系统、立体、深入的全面研究。通过考察明代藩府所处的特殊社会政治背景,论析历史事实与藩府活动的密切关系,检视明代藩府由武转文的历史趋势,揭示其远政治而近文事的时代特点,深入发掘藩府刻书活动的内在与外在动因,透过现象揭示内在规律。并对有代表性的藩府和藩府本作一定数量的个案研究,由此总结有明一代藩府刻书的版本目录学价值及其在明代出版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揭示明代藩府的特殊...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9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 明代藩府
        二 藩府刻书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 相关领域研究
        二 本课题领域研究
        三 小结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明代宗室分封制度
    第一节 明代诸藩分封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明代诸藩分封后的基本政策
        一 军事方面:削夺军权,禁预兵事
        二 政治方面:防闲过峻,法治日增
        三 经济方面:厚禄"豢养",待遇极优
        四 文化方面:大力倡导,积极鼓励
    第三节 明代分封制度对藩府集团的影响
第三章 明代诸藩的学术文化成就
    第一节 明代诸藩学术文化活动概述
    第二节 明代藩府著述考
    第三节 明代诸藩藏书概述
第四章 明代藩府刻书总体考察
    第一节 明代藩府刻书考
    第二节 明代藩府刻书的时间规律
        一 明代藩府刻书时间分布的数据分析
        二 明代藩府刻书的时间规律
        三 明代藩府刻书时间分布规律之成因考察
    第三节 明代藩府刻书的地域规律
        一 明代藩府本地域分布的基本规律
        二 明代藩府本地域分布的空间比较
        三 明代藩府本地域分布的时间观照
    第四节 明代藩府刻书内容分析
        一 子集为主,经史为辅
        二 医家著述
        三 艺术类图籍
        四 儒释道三教书籍
        五 戏曲和小说
        六 府系性特征
第五章 明代藩府刻书个案研究
    第一节 朱权与宁藩刻书
        一 宁藩刻书概略
        二 朱权早期思想及学术活动
        三 朱权学术思想的转变
        四 朱权与宁藩家族气质
    第二节 周藩刻书述略
        一 周藩刻书概略
        二 朱橚与周藩本医书
        三 朱有燉与周藩本戏曲
        四 朱睦口与经史类周藩本
    第三节 朱俊栅与代藩佛经的刊刻
        一 代藩刻书概略
        二 朱俊栅与憨山禅师的佛事交往
        三 朱俊栅与妙峰禅师的佛事交往
        四 朱俊栅的佛经刊刻
    第四节 吉藩刻书与《二十家子书》的编刻
        一 吉藩刻书概略
        二 《二十家子书》的编纂
        三 《二十家子书》的相关问题
    第五节 晋府本《初学记》版本源流考论
    第六节 吉藩本《抱朴子外篇》的版本和文献价值
    第七节 鲁藩本《抱朴子》小考
第六章 结论:明代藩府刻书的地位、价值和影响——兼论明代藩府刻书与明代刻书业之关系
    一 明代藩府刻书的性质
    二 藩府刻书与明代刻书业之关系
    三 明代藩府刻书的价值和影响
附录一 明代刻书诸藩世系略
附录二 明代藩府本各家评辑
附录三 《四库总目》明藩著述提要辑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29156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29156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b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