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以来明代赋役制度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21-02-04 18:29
  明代赋役制度的研究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发展至今,成果累累。研究内容以三个方面为主:赋役制度及其文书、赋役征调与基层治理和赋役制度本身的演进变革。在以往的研究中,不同的时期对三个重点的关注程度不一,进展各异。分析各研究阶段的特点,梳理主要研究成果,指出有待完善之处,彰显今后的研究方向,对于推进明史的整体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来源】:社会科学动态. 2019,(03)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一、明代赋役制度的研究阶段
    1. 奠基阶段 (20世纪30—40年代)
    2. 发展阶段 (50—70年代)
    3. 交流与繁荣阶段 (80年代至今)
二、主要研究议题概述
    1. 赋役制度与赋役文书
    2. 赋役征调与基层治理
    3. 赋役制度的演进与变革
三、明代赋役制度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明代时估制度初探——以朝廷的物料买办为中心[J]. 高寿仙.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4)
[2]十五至十六世纪江南粮长的动向与高乡市镇的兴起——以太仓璜泾赵市为例[J]. 谢湜.  历史研究. 2008(05)
[3]白银货币化视角下的明代赋役改革(下)[J]. 万明.  学术月刊. 2007(06)
[4]白银货币化视角下的明代赋役改革(上)[J]. 万明.  学术月刊. 2007(05)
[5]赋役黄册与明代等级身份[J]. 栾成显.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7(01)
[6]明代总甲设置考述[J]. 王裕明.  中国史研究. 2006(01)
[7]明初户帖制度的建立和户帖格式[J]. 陈学文.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5(04)
[8]明代粮长制度在徽州的实施[J]. 汪庆元.  中国经济史研究. 2005(02)
[9]白银在明清社会经济中生发的双重效应——兼评弗兰克与彭慕兰的"全球经济观"编造出的新神话[J]. 李宪堂.  河北学刊. 2005(02)
[10]“大分流”还是“大合流”:明清时期历史趋势的文明史观[J]. 赵轶峰.  东北师大学报. 2005(01)



本文编号:30187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30187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9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