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大礼议”前后的内阁体势变化

发布时间:2017-04-14 04:11

  本文关键词:明代“大礼议”前后的内阁体势变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嘉靖初年的“大礼议”是明代中期一个重要的政治事件。表面上看,这是刚继位的嘉靖皇帝与阁臣之间关于皇族家庭礼仪的争论,但在其背后,则事关内阁、皇帝及行政系统之间的权力结构关系变动。本文试图以“大礼议”为切入点,,考察内阁制度的演变;同时从内阁体势的变化,探讨“大礼议”事件对明代政治的影响。 明代内阁最初是皇帝的秘书顾问机构,在“大礼议”之前,其权力呈现逐步增长的趋势。至正嘉之际,皇权虚空,事实上形成了以内阁为核心的、强有力的官僚行政系统。内阁权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此基础上,杨廷和内阁带领官僚行政系统在“大礼议”中与世宗皇帝争礼。然而,伴随着议礼的过程,内阁权力以嘉靖三年杨廷和的离任为转折点,相对于皇权由强变弱,而皇权却由弱到强。 由此,正嘉之际形成的中枢权力结构体势由于杨廷和一派在“大礼议”事件中的失败而未制度化,从而使议礼后,内阁权力相对于不同的权力阶层有了不同的发展趋势。阁臣之间争权夺利,不能和衷共济。内阁权力相对于皇权,权力削弱,此种体势一直延续到明亡。在另一方面,内阁相对于行政系统,权力则保持着以前的发展态势继续增大。但由于内阁始终不是制度上的最高行政长官,其对部权之侵引起部院的不满。从万历中后期开始,吏部要内阁还权,于是阁部渐起冲突,拉开了明末党争的序幕。内阁到万历末期成为无所作为的机构,整个官僚系统决策权力进一步丧失。所以“大礼议”是明中期以后内耗加剧、党争渐炽、国家管理系统功能降低的一个转折点。
【关键词】:明代 大礼议 内阁 皇权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K248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英文摘要5-7
  • 目录7-8
  • 引言8-11
  • 一、 “大礼议”前的内阁权力发展11-15
  • (一) 从内阁建立到正统时期内阁专职票拟11-12
  • (二) 正统到正德年间的内阁权力增长12-13
  • (三) 皇位空缺时期的杨廷和内阁13-15
  • 二、 “大礼议”中内阁权力的消长15-21
  • (一) “大礼议”的背景15-16
  • (二) “大礼议”的内容16-17
  • (三) “大礼议”过程中内阁权力的消长17-21
  • 三、 “大礼议”后内阁与皇帝、行政系统的权力结构关系21-40
  • (一) 议后至万历初期的内阁与皇帝、行政系统的权力结构关系21-34
  • (二) 万历中后期的内阁与皇帝、行政系统的权力结构关系34-40
  • 结论40-42
  • 参考文献42-47
  • 后记47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佳;论明代的君臣冲突[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龙;明代公文变革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许洪超;《谷山笔麈》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蓉;明代中后期的内阁之争[D];山东大学;2011年

3 于龙;明朝洪武至嘉靖年间河套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4 杨园园;东林运动与明代士大夫政治的终结[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肖金;王阳明与嘉靖帝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明代“大礼议”前后的内阁体势变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51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3051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f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