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成人的婴幼儿生命观

发布时间:2017-04-28 08:05

  本文关键词:中国古代成人的婴幼儿生命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成人的婴幼儿生命观,是成人基于一定的社会发展和文化认同的条件下,形成的对婴幼儿生命的一种认知和态度。婴幼儿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一直以来扮演着一个非常微妙的角色。不同于现代社会在“向下的爱”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对这一群体所表现出的关爱,古代社会似乎更强调的是“向上的爱”,即所谓孝道。中国古代成人在对待婴幼儿生命上一方面形成了一种“小儿不为命”的共识,另一方面又赋予了婴幼儿生命很多特殊价值和神秘色彩。对中国古代成人婴幼儿生命观的研究,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可以帮助理解当时社会问题和价值选择。对更为全面的剖析当时的社会意识和价值取向,以及古代社会如何对待生命、医疗等现实社会问题都具有深刻的意义。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选题缘起,阐明文章主题的研究意义;对学界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分析研究成果和有待解决的问题;介绍研究方法和文章结构,同时对本文中涉及到的一些概念进行界定。第二部分,正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中国古代成人对婴幼儿生命的认识。本章主要从成人对婴幼儿在孕育和初产两个不同阶段的认识和价值取向方面入手,分析总结出中国古代成人的“小儿不为命”的婴幼儿生命观。第二章,中国古代成人婴幼儿生命观形成的影响因素。中国古代成人的婴幼儿生命观的形成受很多现实社会因素和价值观念因素的影响。既受到成人养儿防老的生育目的和成人利益本位的生育观念的影响,也受“父精母血”的血脉传承观念和孝道观念的干预。同时古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婴幼儿高夭折率的社会现实也是“小儿不为命”生命观的重要原因。第三章,成人婴幼儿生命观作用下的社会问题和认识。“小儿不为命”的婴幼儿生命观为社会大众所普遍接受之后,也催生了一系列的社会现实问题,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包括弃婴、杀婴问题的屡禁不止,还有婴幼儿生命被赋予了因果报应、预见先知等神秘色彩等等。第三部分,结语。中国古代成人的婴幼儿生命观是在社会价值取向指导和社会现实干预下形成的,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在为社会大众所普遍接受的情况下衍生出一系列现实问题,对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学术界对于生命观的研究多集中于宏观角度.关于婴幼儿问题的研究多集中于具体社会现象的的形成和社会影响方面,而没有从社会价值取向的角度来审视过成人对待婴幼儿的态度。因此本文拟从中国古代成人对婴幼儿生命的认识;婴幼儿生命观的影响因素以及生命观知道下产生的社会问题等方面进行研究,试图对中国古代成人的婴幼儿生命观形成一定的认识。
【关键词】:生命观 婴幼儿 社会意识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2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绪论9-17
  • 第一节 选题缘起9-10
  • 第二节 相关研究回顾10-13
  • 第三节 研究方法、文章结构和概念界定13-17
  • 一、研究方法14
  • 二、文章结构14
  • 三、概念界定14-17
  • 第一章 中国古代成人对婴幼儿生命的认识17-29
  • 第一节 孕育过程中的婴幼儿17-23
  • 一、关于胎儿孕育过程的认识17-19
  • 二、遗传与优生学观念19-23
  • 第二节 从生育习俗看成人对于婴幼儿生命的态度23-28
  • 一、生育习俗中的性别选择23-24
  • 二、生育习俗中的时间选择24-27
  • 三、生育习俗中的其他选择27-28
  • 第三节 成人眼中的婴幼儿生命观28-29
  • 第二章 中国古代成人婴幼儿生命观形成的影响因素29-39
  • 第一节 生育目的和成人利益本位观念29-33
  • 第二节 “父精母血”的血脉传承观念33-35
  • 第三节 高夭折率的社会现实35-39
  • 第三章 成人婴幼儿生命观作用下的社会问题及复杂心理39-55
  • 第一节 弃婴、杀婴的社会问题39-47
  • 一、弃婴、杀婴的普遍性和不同类型39-44
  • 二、统治阶级对待弃婴、杀婴的看法和措施44-47
  • 第二节 与儿童相关的神秘力量47-55
  • 一、弃杀儿童生命的因果报应47-49
  • 三、儿童纯洁观49-55
  • 结语55-57
  • 参考文献57-63
  • 致谢63-6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65

【参考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国华;中医养胎防病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8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古代成人的婴幼儿生命观,,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24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3324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f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