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儒学气学传统的回归及走向——以“太虚”诠释为中心

发布时间:2021-10-04 21:45
  明代学者对"太虚"的诠释,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气学的风格取向。具体而言,在"后理学"视野下,明代儒者批判性地继承了"太虚"概念,对太虚进行了本体论建构,表现出回归气学的倾向。在此基础上,又将"太虚"与"心"并论,呈现出以气论心性的学术路径,并最终将"太虚"作为伦理价值的归宿。从中可以看出,"太虚"内涵是一个逐渐深化丰富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正反映了明代儒学演进历程中对以往气学传统的继承。梳理这一过程,不仅为理解明代学术变迁及宋明儒学转承的内在理路提供一个视角,也可为解读儒学内部的气学传统及儒学史的演进开辟新的面向。 

【文章来源】:哲学研究. 2019,(10)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一、回归“太虚即气”的气本论
二、“太虚一实”的本体论
三、“心如太虚”的心性论
四、“全归太虚”的价值论
五、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朱子对孟子“夜气”思想的阐发[J]. 肖永明,王志华.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3)
[2]从张载到王廷相:中国古代气学的超越与回复[J]. 曾振宇.  齐鲁学刊. 2010(03)
[3]气学——明清学术转换的真正开启者[J]. 丁为祥.  孔子研究. 2007(03)
[4]元明理学的“去实体化”转向及其理论后果——重回“哲学史”诠释的一个例子[J]. 陈来.  中国文化研究. 2003(02)



本文编号:34183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34183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16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