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宫廷与佛教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4-11-26 21:19
明太祖以佛教有“阴翊皇度”之功和社会教化之用,在思想文化层面上取推崇和扶持之策,同时,在社会组织的层面上又对其进行强有力的整肃,特别是教寺的设立对明代及其后佛教的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成祖上台后,崇好佛教,意图通过佛教的宣传为其篡夺皇位正名、给自己树立忠孝仁义的“明君”形象。成祖又极力加强同藏传佛教的关系,藏传佛教在明宫廷的影响由此大幅增长。自明中期开始,皇室奉佛,以祈福祝趋为主要诉求,佛教不仅为社会教化之具,更被视为护持宗社国脉的护国之器,诸帝奉佛亦多有耽溺之态,对藏密等尤其热衷。而诸帝奉佛,既伴以政事荒殆,又将无数人财物力投入寺院的兴造和佛事的供奉,不仅偏离了儒家正统的帝王“圣贤之道”,也縻财耗民,佛教也因此被推置到“异端”、“左道”的境地,成了一种十分消极的文化存在。晚明皇室崇兴佛教,对佛教“复兴”起到了重要的推助作用,然而佛教虽兴,国政不修,国运日颓。明代宦官普遍信奉,与佛教僧团也有广泛的交往结纳。以宫廷势要和佛教檀越的特殊身份,宦官不仅成为重要的护教者,同时也成为影响甚至左右佛教丛林事物的力量,佛教僧团也隐隐然成为支持宦官的一种社会力量。同时,宦官与佛教的关系中又折射着宦官之间、...
【文章页数】:20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言
第一章 明太祖与佛教
第一节 明太祖对佛教的推崇与倡导
第二节 明太祖与江南佛教上层的关系
一、明太祖与江南佛教上层的结纳
二、明太祖对江南佛教上层的征召
三、拔“儒僧”入仕与遣僧出使
四、洪武时期“党狱”之祸等对僧人的牵连
第三节 敕建佛寺与诏建法会
一、敕修佛寺
二、诏建佛会法事
第四节 明太祖对僧团的整肃与统制
一、明太祖对僧人队伍的整肃
二、分寺清宗与佛寺的归并
三、僧衙体系的建构
第四节 明太祖与藏传佛教
第二章 明成祖与佛教
第一节 成祖对佛教的崇好与宣扬
一、靖难夺位与僧人的襄助
二、明成祖对僧人的征召
三、成祖对佛教的弘宣
第二节 明成祖与藏传佛教
一、延请藏僧
二、对藏僧的广泛救封与宣赐
第三章 明中期皇室与佛教
第一节 兴寺设斋
第二节 度僧的窳滥
第三节 对藏僧的供养与眷待
一、大批藏僧留住京师
二、诸帝耽溺藏密
三、眷待藏僧
四、京寺藏僧对朝廷的贡献
第四节 明中期的西天僧
一、师祖萨哈拶释哩
二、智光与西天僧教团的发展与传承
三、西天僧与内廷的关系
第五节 明世宗排佛
一、从偏尚道教到排斥佛教
二、皇姑寺存毁之争
第四章 晚明皇室与佛教
第一节 孝定太后与万历时期皇室奉佛活动
一、“九莲菩萨”孝定太后
二、广兴佛寺
三、颁赐与布施
四、与僧人的广泛结交
第二节 明思宗与佛教
第五章 宦官与佛教关系
第一节 宦官的佛教信向
第二节 宦官与皇室奉佛活动
一、皇室奉佛活动中对宦官的委用
二、内廷诸经厂
第三节 宦官营寺活动
一、宦官营寺与财力的耗用
二、坟寺的营造
三、宦官营寺活动与皇室、廷臣的关系
四、宦官营寺与其它信众
第四节 宦官与僧人的关系
结语
附: 本文征引及参与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4012600
【文章页数】:204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言
第一章 明太祖与佛教
第一节 明太祖对佛教的推崇与倡导
第二节 明太祖与江南佛教上层的关系
一、明太祖与江南佛教上层的结纳
二、明太祖对江南佛教上层的征召
三、拔“儒僧”入仕与遣僧出使
四、洪武时期“党狱”之祸等对僧人的牵连
第三节 敕建佛寺与诏建法会
一、敕修佛寺
二、诏建佛会法事
第四节 明太祖对僧团的整肃与统制
一、明太祖对僧人队伍的整肃
二、分寺清宗与佛寺的归并
三、僧衙体系的建构
第四节 明太祖与藏传佛教
第二章 明成祖与佛教
第一节 成祖对佛教的崇好与宣扬
一、靖难夺位与僧人的襄助
二、明成祖对僧人的征召
三、成祖对佛教的弘宣
第二节 明成祖与藏传佛教
一、延请藏僧
二、对藏僧的广泛救封与宣赐
第三章 明中期皇室与佛教
第一节 兴寺设斋
第二节 度僧的窳滥
第三节 对藏僧的供养与眷待
一、大批藏僧留住京师
二、诸帝耽溺藏密
三、眷待藏僧
四、京寺藏僧对朝廷的贡献
第四节 明中期的西天僧
一、师祖萨哈拶释哩
二、智光与西天僧教团的发展与传承
三、西天僧与内廷的关系
第五节 明世宗排佛
一、从偏尚道教到排斥佛教
二、皇姑寺存毁之争
第四章 晚明皇室与佛教
第一节 孝定太后与万历时期皇室奉佛活动
一、“九莲菩萨”孝定太后
二、广兴佛寺
三、颁赐与布施
四、与僧人的广泛结交
第二节 明思宗与佛教
第五章 宦官与佛教关系
第一节 宦官的佛教信向
第二节 宦官与皇室奉佛活动
一、皇室奉佛活动中对宦官的委用
二、内廷诸经厂
第三节 宦官营寺活动
一、宦官营寺与财力的耗用
二、坟寺的营造
三、宦官营寺活动与皇室、廷臣的关系
四、宦官营寺与其它信众
第四节 宦官与僧人的关系
结语
附: 本文征引及参与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40126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4012600.html
上一篇:唐末五代士人社会流动机制及意义探讨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