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江南地区流行病研究
本文关键词:宋代江南地区流行病研究
【摘要】:现代医学认为流行病是由各种生物性致病原或称为病原体所引起的一组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疾病。而从传统医学角度而言,所谓流行病是指具有温热病性质的急性传染病,属温热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病情危重凶险并具有大流行特征的一类疾病。在古代文献中,一般称之为疫、疾疫、瘥、札、疠等。宋人也大体承袭了这一提法。通常情况下,疫病与流行病无法确切区分,,因此,统称流行病为疾疫或瘟疫。宋代江南地区是流行病的多发区,特别是太湖流域一带,从文献记载来看,显著多于其他地区。这大概与江南地区水网密布,气候温湿、人口密集、人员流动频繁、经济较为活跃易于细菌病毒繁殖有关。该地区频繁发生的流行病,不仅造成了大量人口的死亡,并对当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均造成了相当大的冲击。宋代社会上至政府,下至官宦大族、仕绅、医家、百姓均深受疾疫困扰之苦。不过,由于所处社会阶层不同,他们面对疾疫的心态和所采取的措施也不完全一样,但都对抑制疾疫起到过一定的作用。社会各阶层的努力对宋代医学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对后世防疫、治疫等也有警示和借鉴意义。 全文包括绪论和正文两部分。 在绪论中,笔者对流行病的含义、研究现状、本课题研究目标、所涉及的地理范围等进行了概述。 正文分五部分论述了如下几个问题: 一、文献记载宋代江南地区疾疫流行情况 二、江南地区两次疾疫强度的个案分析 三、引发疾疫的相关因素 (一) 自然因素 (二) 社会因素 四、疾疫与宋朝社会 (一) 疾疫对宋朝社会的影响 (二) 宋朝社会对疾疫的认识和抗争 五、结语
【关键词】:宋代 江南地区 流行病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K244;R-09
【目录】:
- 绪论7-10
- (一) 流行病含义7
- (二) 流行病研究现状7-9
- (三) 本选题研究目标及地理范围9-10
- 一、文献记载宋代江南地区疾疫流行情况10-30
- 二、江南地区两次疾疫强度的个案分析30-32
- (一) 两次疾疫强度的个案分析30-32
- 1. 熙宁八年(1075年),浙西饥疫30-31
- 2. 庆元元年(1195年),两浙疾疫31-32
- 三、引发疾疫的相关因素32-43
- (一) 自然因素32-38
- 1. 气侯异常32-33
- 2. 地理环境33-34
- 3. 自然灾害34-38
- (二) 社会因素38-43
- 1. 人为祸患:战争38-39
- 2. 丧葬习俗、生活习惯、城市公共卫生、行为方式等39-43
- 四、疾疫与宋朝社会43-53
- (一) 疾疫对宋朝社会的影响43-44
- 1. 人口大量死亡44
- 2. 物价高涨、人民生活困苦44
- 3. 生产破坏、经济衰败、社会动荡44
- (二) 宋朝社会对疾疫的认识和抗争44-53
- 1. 时人对疾疫的认识45-46
- 2. 宋朝社会对疾疫的抗争46-53
- 五、结论53-55
- 参考文献55-58
- 后记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骆昌芹;;盛夏话乌梅[J];保健医苑;2011年07期
2 成林子;;古人的避蚊方法[J];河北林业;2011年04期
3 张朝阳;;黄山民间医术疗法独到简单易学 真金不怕火炼诊治无效分文不取[J];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2011年08期
4 韩希贤;;江南春笋鲜[J];食品与健康;2000年03期
5 林青;;源于食品的姓氏趣话[J];食品与健康;2001年01期
6 陈苍祥;;读苏东坡咏鱼诗[J];食品与健康;1999年03期
7 许先;;野花啼鸟亦欣然[J];食品与健康;2002年01期
8 通庆楼主;;《水浒传》与古代饮食[J];食品与健康;2011年09期
9 缪士毅;;名人茶趣[J];食品与健康;2001年06期
10 许家和;;古医趣事(二)[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09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s燳m;;试探“江南统治论”[A];蒙古史研究(第六辑)[C];2000年
2 雍振华;;江南城镇传统街市建筑考析[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3 范金民;;明代江南进士甲天下及其原因[A];明史研究第5辑——纪念李洵先生75诞辰专辑[C];1997年
4 王毓铨;;明代地区经济研究之我见[A];明史研究论丛(第四辑)[C];1991年
5 周兴涛;;宋代的武学博士[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韦庆远;;论明初对江南地区的经济政策[A];明史研究论丛(第三辑)[C];1985年
7 袁冰;石东平;;试论宋代运气学说对方剂学的影响[A];全国第十一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王荣;董兆磊;王佳;胡永红;;牡丹在江南地区的园林应用调查与分析[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0)[C];2010年
9 曲如意;孙文钟;;试析宋代史料笔记中医药学资料的研究价值[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届医古文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尚虎珊;;宋代体育文化勃兴引出的启示[A];甘肃省第十一届运动会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松交;宋代五大名窑展的启示[N];中国旅游报;2001年
2 刘思敏;南京,挤进“江南”又如何?[N];中国旅游报;2007年
3 刘国庆 复旦大学历史系;风自东南来[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朱莉萍;江南地区高山杜鹃栽培方法[N];中国花卉报;2005年
5 本版撰稿 本报通讯员 宁建新 本报记者 师擎;江南城建瞄准品质提升[N];南京日报;2007年
6 杨彬镛;宋代浙江的方志地图[N];中国测绘报;2002年
7 本报记者 周雨;大桥跨过江“断翅”飞起来[N];重庆日报;2007年
8 王履臻;江北商品住宅涨幅低于江南地区[N];哈尔滨日报;2007年
9 健丽;宋代哥窑鱼耳炉与明清仿品[N];中国商报;2002年
10 记者 黄磊 严运涛 通讯员 进明;武汉开建江南智能交通系统[N];湖北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钟杰;宋代县尉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2 刘缙;宋代正规军军事训练初探[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毛海莹;江南女性民俗的文学展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陈雨前;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审美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5年
5 廖寅;宋代两湖地区民间强势力量与地域秩序[D];武汉大学;2005年
6 陈战峰;宋代《诗经》学与理学[D];西北大学;2005年
7 王福鑫;宋代旅游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8 杨勇;近代江南典当业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9 高楠;宋代民间财产纠纷与诉讼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10 陈志英;宋代物权关系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冬梅;宋代江南地区流行病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2 彭韬;宋代木版画中的民俗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3 马刚;宋代山水画空间形式分析[D];清华大学;2007年
4 莫军苗;宋代批评视野中的柳宗元[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丛迪;宋代书院教学管理制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鹿军;宋代县级公吏职务犯罪考察[D];河北大学;2005年
7 刘慧;宋代两浙地区景观资源与旅游活动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8 王治华;宋代儿科文献学术成就研究[D];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
9 苗玉勤;试论宋代妇女的地位及其社会作用[D];郑州大学;2005年
10 付海妮;宋代后妃临朝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5677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567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