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户籍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7 04:14

  本文关键词:明朝户籍制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明朝 户籍制度 黄册 赋役法制


【摘要】: 本文写作目的在于通过对明朝户籍制度的整体梳理与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为当前户籍制度改革提供些许借鉴。 本文重点内容包括两部分,即:明朝户籍制度的建立发展过程和社会意义。在对这两部分内容论述之前,先对古代户籍制度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古代户籍制度与现在的户籍制度不同,是指古代中国社会对全国人口进行管理,并据以征调赋税、劳役和征集兵员以及区分人户职业和等级的重要制度。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口调查并制定和执行一套严密户籍管理制度的国家,且中国历朝历代都十分注重对户籍的管理与控制。中国封建社会的户籍制度与赋役密不可分,因此广大人民为了摆脱沉重的赋役和被迫充军的痛苦,历来就存在对户籍制度的对抗和破坏,流徙逃亡、隐逃户口的斗争此起彼伏。因此,中国古代社会的户籍制度一直处于“建立——败坏——整顿——败坏——再建立”的往复循环发展过程中,最终与没落的封建制度同归于尽。 本文对明朝户籍制度建立发展过程进行了纵向的梳理,分别考察了明朝户籍制度建立的历史渊源、社会背景、总体发展过程以及所体现的时代特征。明朝建国之初,常年战乱导致经济残败、土地荒芜、人口锐减,统治者为了恢复农业经济,当务之急便是建立户籍制度。从明初陈灌试行户贴制度至户贴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行,从更加完备的赋役黄册制度取代户贴制度至张居正主张实行的一条鞭法成为明朝后期的赋役制度,清晰地再现了明朝户籍制度从建立到衰败的总体发展过程,体现了历史发展潮流的不可逆转性。通过对明朝户籍制度的考察,得出其特征有:一,户籍地域性,明朝统治者规定“其令四民务在各守本业。医、卜者土著,不得远游”,严格限制人口流动。二,明显的等级性,人户分等,各等级在社会地位、赋役承担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别;三,户籍世袭性,一旦被定为了某种户籍,即须世代相承,永当此役,不得更改,且将其以法律的形式加以固定。 明朝户籍制度在当时对社会发展意义十分重大,本文重点研究明朝户籍制度中有关人口迁徙的规定以及与赋役法制和里甲制的密切联系,以此反映明朝的法制建设。在人口迁徙方面,明朝可谓殚精竭虑,采取各种措施处置流民、移民问题,比如规定严禁擅徙流亡、流民附籍安插等等。但是不难发现随着户籍制度的发展,封建国家对民户的控制总体上来讲逐渐放松,农民越来越多地获得了人身自由。赋役法制中的户籍地籍制度、田赋徭役立法本文也做了介绍。结语部分通过对明朝户籍制度时代特征、社会意义以及经验教训的总结,与我国当前户籍改革相联系,指出当前户籍制度存在的弊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距,进而推动附加在户籍制度上的教育、医疗、就业等相关制度的完善势在必行,这也是现阶段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明朝 户籍制度 黄册 赋役法制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K248;D691.6
【目录】:
  • 中文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导言12-13
  • 第一章 古代户籍制度概述13-15
  • 第二章 明朝户籍制度的建立及特征15-29
  • 一 明朝户籍制度的历史渊源15-18
  • 二 明朝户籍制度的社会背景18-19
  • 三 明朝户籍制度的建立发展过程19-23
  • (一) 户贴制度19-20
  • (二) 黄册制度20-22
  • (三) 一条鞭法22-23
  • 四 明朝户籍制度的特征23-29
  • (一) 户籍地域性23-24
  • (二) 户籍等级性24-27
  • (三) 户籍世袭性27-29
  • 第三章 明朝户籍制度的社会意义29-45
  • 一 明朝户籍制度与人口迁徙29-39
  • (一) 明朝户籍制度中人口迁徙的主要形式29-34
  • 1 流民29-31
  • 2 移民31-34
  • (二) 明朝户籍制度中关于迁徙法的规定34-39
  • 1 严禁擅自迁徙、流亡34-37
  • 2 流民附籍安插37-39
  • 二 明朝户籍制度与赋役法制39-42
  • (一) 户籍地籍制39-41
  • (二) 田赋、徭役立法41-42
  • 三 明朝户籍制度与里甲制42-45
  • 结语45-46
  • 参考文献46-49
  • 致谢49-50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50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瑞山;中国传统社会治安思想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方骏;明代户帖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797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5797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a0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