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国时期某些职官的职能变化与各国君主的用人方式
本文关键词:论三国时期某些职官的职能变化与各国君主的用人方式
更多相关文章: 三国 职官 祭酒 军师 校事 司隶校尉 中都护
【摘要】: 三国时某些职官制度的变革是各国创立者用人特点的重要体现和切实证据。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我们会发现一些官职的设置及其职能变化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受统治者个人情感和意志因素影响很深的。 总体来说,这一时期职官制度颇为混乱,有沿汉制的,亦有新创性的。曹魏政权的官制变动较多,而且对晋以后的官制有较大的影响。曹魏的职官设置的变动往往引领蜀吴的职官制度改革,例如祭酒、校事、都督诸军事等,都是由曹操开风气之先。 历来对蜀国官制的研究较魏、吴两国为少。主要原因在于蜀国在三国中实力最弱,且偏安西南一隅,其职官制度对后世的影响也就相对较弱。其次由于缺乏蜀国的官志材料。传统观点多以为为蜀承汉制,没有多大变动,,不需要进行深入发掘。实则不然,刘备在建立蜀汉的过程中及其建立之后对职官设置本着简易、实用的原则进行了很大的改革。 三国时期是一个群雄逐鹿、战争频仍的社会大变革时期。政权并立,纵横角逐。用人、决策、择主成为三国英雄人物的时代主题。民族文化及明君统治艺术中最精彩的画卷也因此而展现开来。
【关键词】:三国 职官 祭酒 军师 校事 司隶校尉 中都护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K236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6
- 前言6-8
- (一) 研究三国某些官职职能变化的意义6
- (二) 前人在三国职官和用人这类问题上的研究成果6-8
- (三)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及主要特点8
- 一、魏、蜀两国祭酒的职能差异8-11
- 二、设置军师一职的灵活性11-16
- 三、曹魏亲族武将兼领地方官的现象16-18
- 四、魏、吴两国校事职掌的差异18-23
- 五、司隶校尉、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等监察官的式微23-26
- 六、中都护是最高军事统领吗?26-30
- 七、蜀国名存实亡的刺史制30-32
- 八、综论三国各君主设置某些职官的用意及其用人方式32-35
- 参考书目35-38
- 后记38-3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寻秦记》之后读什么? 《神游记》[J];今古传奇(武侠版月末版);2011年04期
2 李文才;张琛;;魏晋南朝太子舍人、太子中舍人职掌的发展与变化[J];阅江学刊;2011年03期
3 秋风;;《辽史·百官志》补遗二则[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陈燕英;黄卫华;;水西“千年土司”存在原因试析[J];毕节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5 谢乃和;;《仪礼》所见周代等级臣僚形态述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6 李鹏来;;浅谈大型瓷板《三国英雄风云》的创作体会[J];景德镇陶瓷;2011年03期
7 王海;刘虎;;宋明宫廷画院职官待遇对画院水平的影响[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程大鲲;;漫谈清代官爵名称的翻译[J];满语研究;2011年01期
9 董劭伟;;唐代吏部尚书仕途位置探析[J];兰州学刊;2011年07期
10 张伯伟;;“宾贡”小考[J];古典文献研究;2003年0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樝;;建国六十年来六朝职官制度研究综述[A];建国六十年来六朝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李文才;;试论魏晋南朝太子舍人、中舍人职掌的发展与变化[A];“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3 拜根兴;;《三国遗事》所见罗唐关系关联内容的新考察[A];唐史论丛(第九辑)[C];2006年
4 王新霞;;韩国《高僧遗墨》中李白的两首诗[A];中国李白研究(2005年集)——中国李白研究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沈渭滨;;探索农民理想国的新著——《太平天国职官志》读后[A];近代中国(第十三辑)[C];2003年
6 朱悦梅;;多元宗教文化影响下吐蕃王朝职官管理制度的形成[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金锦子;;试论百济与北魏的关系——以百济的上表文为中心[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8 拜根兴;;《大唐平百济国碑铭》关联问题考释[A];唐史论丛(第八辑)[C];2006年
9 朴东春;;草衣禅师的茶风及思想[A];2001年上海国际茶文化节论文选[C];2001年
10 马一虹;;6、7世纪梲棬部族与高句丽关系考述[A];三条丝绸之路比较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研究员 张英聘;一部系统反映明代职官演变的大型权威工具书[N];团结报;2010年
2 顾向明;演绎历史 把握要略[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3 龚延明;《宋史职官志补正》与两位名家[N];光明日报;2007年
4 章立凡;谁说小人物不会影响历史?[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5 李伟国;讲史、品史者之短长及其匡正[N];文汇报;2007年
6 四川外语字院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哲海陆空院教授 张法;从百家讲学到百家说书[N];社会科学报;2007年
7 文研;许继起:秦代乐府考论[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8 虞云国;“国学热”与“经典热”之我见[N];文汇报;2007年
9 周到;历史贵在求证而非想象力[N];上海证券报;2007年
10 郭松民;批评《赤壁》就是唱衰中国大片吗[N];中国改革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雪梅;清朝职官制中的满汉差异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2 房奕;东亚国际秩序瓦解过程中的中古各国关系[D];复旦大学;2007年
3 张燕;《周礼》所见王室起居职官专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车垠和;8-9世纪唐罗日地方涉外权力的增强与东亚贸易圈的形成[D];山东大学;2009年
5 陶新华;魏晋南朝中央对地方军政官的管理制度研究[D];北京大学;2000年
6 葛继勇;《续日本纪》所载赴日唐人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金锦子;五至七世纪中叶朝鲜半岛三国纷争与东北亚政局[D];延边大学;2007年
8 朴天伸;8至9世纪“在唐新罗人”在黄海海上的交易活动[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姜昌求;新罗人与唐代人的赠诗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赵英日;儒学思想对朝鲜半岛医学的影响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方玉;论三国时期某些职官的职能变化与各国君主的用人方式[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动动;海瑞职官法律思想与实践研究[D];海南大学;2012年
3 张岩;三国政治与史学[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李晶;春秋官制与《周礼》职官系统比较研究——以《周礼》成书年代的考察为目的[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白宏刚;宋代林业政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胡家骥;东亚纪传体史书的叙事模式[D];复旦大学;2009年
7 刘春丽;新罗留学生与汉文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蒋荣;花郎道与中国文化[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丽;《王右丞集笺注》中诗歌注释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刘相海;论花郎道的演变及其特征[D];延边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5795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579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