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北京地方政治研究
本文关键词:西汉北京地方政治研究
【摘要】: 本文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并依据《史记》、《汉书》等基本史料和相关考古资料,从行政制度、政局演变、民族关系三个方面对北京地区的政治进行了探讨。 一、行政制度方面,按照四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主要论述西汉中央在北京地区的统治政策,结论是西汉北京地区既实行过分封制又实行过郡县制,但从时间上看,可将郡县制看作是王国更替中的过渡制度,西汉中央在北京地区的统治政策总体而言为王国制。第二部分主要利用现有资料对西汉北京地区区划和建置进行复原。结论是西汉北京地区的政区建置分为两类:郡县时期的北京,其建置为郡县制。王国时期的北京可分为两个阶段,从西汉建立到景帝前期,其建置为以国统郡制;景帝中后期至西汉灭亡,其建置为郡国并立制。此外,在区划方面,变化最大的是燕国(广阳国),而上谷、渔阳、右北平三郡变化较小。第三部分主要利用现有史料和考古资料对北京地区的官僚行政组织做一梳理,其中包括郡国行政组织、县级行政组织、乡里行政组织三项内容。结论是西汉北京地区官僚行政组织在遵循一般行政制度下,又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第四部分是对与北京政治相关的幽州刺史部这一监察机构的成立及发展、刺史的职权、治所、幕僚等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二、政局演变方面,按照秦末、高帝至武帝、昭帝至新莽三个时段进行研究。秦末韩广、臧荼相继在北京地区称王,北京地区处于战争和动乱状态。随着刘邦对臧荼、韩广等异姓王的铲除,北京地区的叛乱逐渐得到平息;景、武二帝对燕国势力的削弱,使其无力与中央相抗衡,这些使北京地区的政局逐渐稳定。至昭帝时,北京地区出现了燕王叛乱,北京地区政局又开始新一轮动荡。昭帝以后,北京地区特权阶级的腐败及豪强地主势力的强大,使社会矛盾激化到不可调和的地步,最终引发了民众的反抗,北京地区政局彻底陷入动荡不安的局面。故此,西汉北京地区政局前后变化较为明显,基本呈现动荡——平稳——动荡的态势。 第三,民族关系方面,分别探讨了西汉北京地区同匈奴和乌桓的关系。就北京地区与匈奴的关系言,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为汉朝求得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北京地区自卢绾亡匈奴后五十余年,基本不再受匈奴的侵扰,双方相互交流与沟通。武帝即为之初,由于国力的强盛,他开始对匈奴进行征伐。经过四十余年的战争,最终将匈奴打败,基本解除了匈奴对北京地区的威胁。昭、宣帝时期,匈奴因战争、天灾等原因日渐衰微,并最终降汉称臣。此后汉匈之间和平共处了六十多年,期间北京地区人民与匈奴的交往更加频繁。王莽统治时期,由于其政策招致了匈奴的不满,最终导致和睦关系的破裂,北京地区再次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就北京地区与乌桓的关系言,从东胡被破至武帝反击匈奴前,乌桓一直役属于匈奴。后乌桓脱离了匈奴的奴役,并成为生活在西汉北京以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汉朝还特别设置了护乌桓校尉对其进行监护,期间乌桓偶尔反叛并侵扰北京地区。至新莽时期,王莽的政策损害了乌桓的利益,最终导致其彻底反叛,并与匈奴联合对北京地区进行寇掠。
【关键词】:西汉 北京 行政制度 政局 民族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K234
【目录】:
- 内容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11
- 一、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8
- 二、资料与研究史简述8-9
- 三、本文研究的地理范围9-11
- 第一章 西汉北京地区的行政制度11-22
- 第一节 西汉中央在北京地区的统治政策11-13
- 第二节 西汉北京地区的区划建置13-16
- 一、高、惠(吕)、文帝时期北京地区的以国统郡制13
- 二、景、武至汉末北京地区的郡国并立制13-16
- 第三节 西汉北京地区的官僚行政组织16-20
- 一、西汉北京地区郡、国官僚行政组织16-18
- (一) 西汉北京地区郡的官僚行政组织16-17
- (二) 燕(广阳)国的官僚行政组织17-18
- 二、西汉北京地区县级官僚行政组织18-19
- (一) 西汉北京地区县的官僚行政组织18-19
- (二) 西汉北京地区侯国官僚行政组织19
- 三、北京地区乡里基层行政组织19-20
- 第四节 西汉幽州刺史部的设立和发展20-22
- 第二章 西汉北京地区的政局演变22-33
- 第一节 秦末北京地区诸侯王势力的更替22-23
- 一、秦末农民起义与韩广自立为燕王22
- 二、项羽势力的崛起与臧荼代韩广为燕王22-23
- 第二节 高帝至武帝时期北京地区政局的渐趋稳定23-27
- 一、韩信胁燕归汉和卢绾代臧荼为燕王23-24
- 二、刘邦平定卢绾的反叛与刘氏燕王的确立24-25
- 三、景、武二帝对燕国势力的削弱25-27
- 第三节 昭帝至新莽时期北京地区政局的日趋动荡27-33
- 一、昭帝时燕王刘旦的谋反27-29
- 二、昭帝以后北京地区社会矛盾的逐渐加深29-31
- (一) 北京地区特权阶级生活的日益骄奢29-31
- (二) 北京地区豪强势力的发展和贫富分化的日益严重31
- 三、昭帝至新莽时期北京地区人民起义的不断爆发31-33
- 第三章 西汉北京地区的民族关系33-43
- 第一节 西汉北京地区同匈奴族的关系33-40
- 一、高、惠(吕)、文、景帝时期北京地区同匈奴族的关系33-35
- (一) 平城之役与高帝对匈奴政策的转变33-34
- (二) 和亲政策的实行与汉匈关系的缓和34-35
- 二、汉武帝时期北京地区同匈奴族的关系35-37
- (一) 从和亲政策向武力征讨的转变35-36
- (二) 汉武帝对匈奴的武力讨伐36-37
- 三、昭帝至新莽时期北京地区同匈奴族的关系37-40
- (一) 昭宣时期对匈奴政策的调整及匈奴对汉的臣服37-39
- (二) 王莽统治时期与匈奴关系的恶化39-40
- 第二节 西汉北京地区同乌桓族的关系40-43
- 一、汉武帝以前的乌桓族40-41
- 二、汉武帝至新莽时期乌桓与北京地区的交往与战争41-43
- 结语43-44
- 参考文献44-46
- 后记46-47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晓陆;秦封泥所见安徽史料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袁刚;隋朝监察制度述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3 阎步克;南北朝的散官发展与清浊异同[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4 刘守芬,王洪波,姜涛,陈新旺;对中国古代廉政法律制度的历史考察[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程遂营;“二十四史”《循吏》、《酷吏》列传与中国古代监察官的选任[J];北方论丛;2001年01期
6 张桂兴;档案资料:揭开老舍青少年时代神秘外纱[J];北京档案;1999年05期
7 谢佑平;差异与成因:中国古代“辩护士”、“讼师”与现代职业律师[J];比较法研究;2003年02期
8 梁建国;北京明清皇城保护刍议[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9 樊宝敏,董源;明清时期环北京地区的林业政策[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10 张荣强;从计断九月到岁终为断——汉唐间财政年度的演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维公;汉代学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2 陈秋云;中国古代言谏文化与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3 姜晓敏;略论西汉对犯罪的预防与惩治[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4 蔡万进;尹湾汉墓简牍论考[D];郑州大学;2001年
5 同利军;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军事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6 吴瀚飞;中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7 马福云;当代中国户籍制度变迁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邱国盛;20世纪北京、上海发展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9 梅新林;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10 兰喜阳;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与完善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家钊;两汉救荒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2 王海燕;中晚唐时期司法制度之变化初探[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3 韩江苏;甲骨文中的l殻ǎ浚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杨柳;清朝旗地制度及其法律调整[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5 王君;市场经济条件下反腐倡廉机制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2年
6 李娟;西汉官吏经济犯罪现象的文化透视[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薛春莹;北京近代城市规划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8 周益;论宋代文官制度充分发展的三大因素[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毕晓棠;论腐败的根源及其治理机制[D];黑龙江大学;2003年
10 王学泽;论唐代法律对官吏的监督管理[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5951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595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