沔中都督区辨析与东晋上流政治
本文关键词:沔中都督区辨析与东晋上流政治
【摘要】: 沔中都督区是东晋防守与进击的军事区域之一,对其考论偶见于前人著作。 其中以严耕望与田余庆先生著作最为精当,但二位史家有些论点似值得商榷。 严先生《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中认为沔中督区得名是由于其镇地位于沔水中 游;沔北与沔中为同一督区;沔中督区隶属与荆州都督。本文则通过对史料的考 辨认为沔中督区得名于其辖境,也即“沔水所由也”;沔中与沔北二督区不同,其 辖境有着较为固定的差别——沔中为魏兴、新城、上庸、襄阳、竟陵、义成、江 夏诸郡,而沔北为襄阳、随郡、南阳、顺阳、义阳、新野;沔中督区与荆州都督 的关系也因时因地而异,其独立性是主要的。 田先生《东晋门阀政治》相关章节认为,沔中经济方面,“襄阳以及全部梁州, 所赖‘荆湘之粟’以为军实,这在东晋南朝大抵如是”。本文认为这一论断对沔中 镇地襄阳则评价过于低。从史实看,东晋南朝时期此地经济尚有支持他州的记载, 并非均依荆湘之粟。沔中自汉以来为开发良好的经济区域,当时又有大量流人迁 入,战争虽时有发生,但安定和平局面是主流,加之农业经济较易恢复,,沔中经 济当可自支。 东晋史上,沔中督区并非始终存在,而是随着上流的形势变化设置或废除,与 东晋政治势力演变密不可分。沔中督区历史可分为三个时期:一、桓宣镇沔与庾 氏对沔中的争夺。二、桓氏对沔中的争夺与经营。三、淝水之战前后的沔中督区。 在沔中历史上,有两次事件值得我们注意。一是庾亮对恒宣权力的争夺。田余 庆先生对此有精辟论述,但没有注意到沔中与沔北的区别,所以对比调动前桓宣 “监沔中诸军事”与调动后的“都督沔北前锋征讨军事”,田先生认为庾亮没有达 到排挤桓宣的目的。实际上从沔中与沔北督区的差别看,庾亮实已夺取了桓宣控 制沔中诸郡,包括襄阳统督的权力。二是桓豁督沔中的目的。除《晋书》本传载 当时“西藩骚动”外,似乎还有其他原因。细绎史书,任梁州刺史二十五年之久 的宗室司马(?)的存在,对于桓氏稳定上游统治显然是一个威胁,本文推论桓豁督沔 中原因也是为控制司马(?)。 上述三个时期中,沔中督区的设置,对整个东晋政治都有影响,相对沔北督 区,沔中督区掌握着荆州的东门江夏郡,襄阳与江陵的通道竟陵郡,由此对于上 下游的斗争起着极为重要的制衡作用,这种制衡作用使上游统督者的镇地逐渐向 襄阳迁移,以就近控制沔中势力。当然沔中督区的主要作用还在于它的防御北方、 保障边土的作用。 雍州代沔中后,虽从实力上加强,但从地理形势上看,原属沔中的竟陵与江夏 归属郢州,上流局势一变而为荆、雍、郢鼎足而立、互相牵制的格局。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0
【分类号】:K237.2
【目录】:
- 前言5-6
- 一、 沔中都督区辨析6-11
- 二、 沔中的经济11-13
- 三、 沔中都督区与东晋上游政治13-21
- (一) 桓宣镇沔与庾氏对沔中的争夺14-16
- (二) 桓氏对沔中的争夺与经营16-18
- (三) 淝水之战前后的沔中都督区18-21
- 四、 雍州代沔中及对南朝的影响21-23
- 结语23-24
- 参考书目2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克里斯·马修;政治棒球[J];领导文萃;2004年02期
2 焦仁贵;要算“政治帐”[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85年09期
3 南风;夫人政治[J];政府法制;2004年18期
4 万里云;艺术不只是政治的反映[J];文艺研究;1980年01期
5 杜景华;政治处于支配的地位[J];文艺研究;1980年03期
6 ;列宁关于扫除文盲的语录[J];语文建设;1960年08期
7 高峰;沔中督区与东晋政治[J];许昌师专学报;2002年06期
8 李远夫;让政治美丽起来[J];小康;2004年06期
9 邵燕祥;;“懂政治”与“不懂政治”[J];杂文月刊(原创版);2009年12期
10 东方智;真正的政治[J];领导文萃;200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可;;我国有组织犯罪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雷忠勤;;坚持政治上思想上建设党——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A];胜利旗帜 光辉历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论文集[C];2001年
3 刘四辈;;思想 政治 文明[A];湖北省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优秀科研成果汇编(1999-2000)[C];2001年
4 汪勇;;领导干部角色的扭曲——政绩造假现象的一点思考[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民族、区域、社会发展研讨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汪勇;;领导干部角色的扭曲——政绩造假现象的一点思考[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民族、区域、社会发展研讨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张昀京;;从历史的角度浅论中国新时期科普创作[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8年
7 李克飞;;如何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苏卷)[C];2010年
8 高驰;;党委在坚持政治上的定向职能中应把握的几个问题[A];在党的旗帜下——青海省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70周年文集(上)[C];1991年
9 杨明伟;;正义:政治与法的核心价值[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冯维松;王盛;梁宝琪;;落实五项措施 提高润滑质量[A];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润滑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2 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党建教研部副主任 尹德慈;民众并未产生政治冷漠心理[N];社会科学报;2005年
3 记者 肖一沙;建设政治可靠的威武之师文明之师[N];人民武警;2005年
4 史照栋 记者 郭晓宇;建设政治可靠的威武文明之师[N];法制日报;2005年
5 任文曼 齐明宇 ;建设政治可靠的威武之师文明之师[N];人民公安报;2005年
6 记者 张东波;建设政治可靠的威武之师文明之师[N];人民日报;2005年
7 记者 田之章;自觉践行共产党员先进性要求 建设政治可靠的威武文明之师[N];人民武警;2005年
8 ;“以公决划线”:法政治力量重组[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9 汪长纬;政治诚信是社会之本[N];联合时报;2006年
10 罗天梁;重民生就是重政治[N];湘声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恒国;论“一国两制”条件下中央与特别行政区政治体制的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2 刘信一;中俄政治体制比较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崔英超;南宋孝宗朝宰相群体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4 王刚;学与政[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黄水源;二十世纪中国政治文学概论[D];苏州大学;2001年
6 程党根;游牧政治试验—德勒兹后现代政治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7 沈意;南朝文学集团与南朝文学[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蔡典维;论知识经济时代政治发展走向与政府新作用[D];山东大学;2003年
9 罗朋;1930年代的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与政治[D];兰州大学;2006年
10 白丰绩;20世纪美国基督教基要主义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峰;沔中都督区辨析与东晋上流政治[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2 路伟;论蔡元培的民主思想[D];河南大学;2007年
3 何春雷;《诗经》政治怨刺诗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4 马霞;关于东亚经济一体化与中日关系的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6年
5 陈海;自由之路[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6 孙雨嘉;马来西亚政治中的伊斯兰因素探析[D];暨南大学;2004年
7 陈志伟;哲学与政治:柏拉图《理想国》的一种新的解释视阈[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周睿;论丁玲的悲剧[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吴峰敏;伊格尔顿意识形态文学批评理论透视[D];山东大学;2005年
10 刘培延;新左派文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6032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6032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