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时期黄泛平原农业生产稳定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1 05:08

  本文关键词:乾隆时期黄泛平原农业生产稳定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乾隆朝 黄泛平原 农业生产 稳定性


【摘要】: 黄泛平原在历史上一直是我国的主要农业区。公元九、十世纪以前还是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基地。但是十世纪以后平原的生态环境发生逐渐恶化的趋势。且越往后越严重,自宋代以来农业生产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直接影响着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事实上农业生产的稳定性程度对于农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黄泛平原的农业生产稳定性及制约因素,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乾隆时期黄泛平原的农业生产状况,而且对今天黄泛平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迄今为止,学术界在此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不足之处在于:现有的研究农业的文章多注重农业生产水平高低的研究,也即多着眼于对农业亩产量的探讨。以农业收成分数为基本数据,研究农业生产稳定性的工作至今尚无人涉及,对于农业生产稳定性的重要性及影响农业生产稳定性的因素也尚未有人重视并加以系统阐述。如此,笔者有意以乾隆朝为时段,以黄泛平原为研究对象,就农业生产稳定性这一问题作一些力所能及的研究。 具体说来,本文主要从如下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农业生产稳定性的基本状况及对社会的影响。通过对乾隆期黄泛平原旱涝灾害的分析,笔者认为乾隆时期黄泛平原的农业生产状况是不稳定的。平均每三年就有一年遭受灾害。其中又以涝灾所占比重大,这与黄泛平原的地势及水文状况有关。从灾情的变化波动情况也可以看出在乾隆一朝,前期的农业生产稳定性较后期要差。黄泛平原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给广大人民的生产生活以及社会的安定都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农业生产稳定性的地区差异及原因分析。此一部分笔者以府为单位,统计乾隆一朝各年的农业收成分数。通过比较分析发现在九府中,以河南省的开封府和许州直隶州农业生产稳定性最好,而江苏省的徐州府、海州直隶州和山东济宁直隶州最差。导致这种差异出现的原因不外乎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在这里体现在各府所在地的地理条件及水文状况,主观因素则体现在政府的政策及官员的作用上。 三、影响农业生产稳定性的诸因素分析。笔者从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自然条 件因素主要针对农业灾害;人口增加,生态环境的破坏;政府保槽保运政策;农业 备荒救灾措施;水利工程的策略与方向。在传统农业社会,农业灾害是影响农业生 产稳定发展的最主要的自然因素,水利工程是保障农业发展的最主要的人为因素。 在乾隆一朝,正是由于水利工程没有起到应有的效应,从而并没有对黄泛平原农业 生产的稳定发展起到良好的保障作用。 四、总结。通过对乾隆朝黄泛平原农业生产稳定性的研究。笔者得出结论:就 农业的发展而言,自然条件是一个很重要的客观因素,但农业的良好发展程度则取 决于人的主观努力。事实上,只要制定合理的政策,修建合理的水利设施,即使在 自然环境较差的地区仍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障农业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乾隆朝 黄泛平原 农业生产 稳定性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K249.3;F329.49
【目录】:
  • 一、 绪论7-9
  • 二、 农业生产稳定性的基本状况及对社会的影响9-15
  • (一) 稳定性的状况、特征及变化趋势9-13
  • (二) 对社会的影响13-15
  • 三、 农业生产稳定性的地区差异及原因分析15-26
  • (一) 稳定性的地区差异15-20
  • (二) 原因分析20-26
  • 四、 影响农业生产稳定性的诸因素分析26-41
  • (一) 自然条件因素26-27
  • (二) 人口的增加,生态环境的破环27-29
  • (三) 政府保漕保运政策29-31
  • (四) 农业备荒救灾措施31-32
  • (五) 水利工程的策略与方向32-41
  • 总结41-43
  • 致谢43-44
  • 参考文献44-47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47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于化成;清代沂沭河中上游水环境变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魏思艳;清代山东沂沭河流域水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6543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6543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47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