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福建地区的饥荒与救济

发布时间:2017-08-18 01:31

  本文关键词:明代福建地区的饥荒与救济


  更多相关文章: 明代 福建 饥荒 预备仓


【摘要】:这是一篇明代区域性灾荒史的研究论文。福建地区作为一个普通的行政区域,它既不是政治中心,也不是像苏、松、常那样的经济重地,这个地区的饥荒研究更能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普遍性结论。同时,福建多山少田,饥荒频发,以此作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则更具有实际和典型的意义。 本文第一部分主要是关于明代福建地区饥荒的背景性介绍。福建的粮食耕作以水稻为主,,因此是否有充足的水源对粮食生产能否正常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上四府山厚泉足,其中如浦城、建阳、建宁等县田土既广,又多膏腴,素称产谷之乡,这样的地理优势是其成为闽江下游供谷地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自然环境上看,上四府优于下四府,具有更强的抗荒能力。下四府人多田少,又加上商品经济发达,经济作物对粮食作物耕作空间的挤占,粮食不能自给。福州地区还有闽江上游的米谷可以接济,而莆仙、漳泉地区与上四府既无便利的水路相连,且上四府的米谷也不足以接济全省,因此这些地区主要依赖江、浙、粤等地的海米。掌握了这些背景性的常识,更有利于我们较深刻地去认识福建地区的饥荒。 饥荒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明代福建地区饥荒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各种自然灾害。各种自然灾害中,又以旱害对粮食生产为害尤烈。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上四府山高泉足,比下四府有更强的搞旱能力,因此下四府是旱灾的频发区,也更易发生饥荒。从附表二《明代福建饥荒年表》中可以看出,明代福建地区的饥荒虽然频繁,但大范围、大规模的饥荒较少。 饥荒的救济并不是在饥荒发生后才开始的,平时的积贮至关重要,因此本文第二部分主要关注的就是福建地区的备荒情况。明代的仓政有自己的特色,福建地区最主要的仓储,即官储预备仓。但是,自其修建以来,因为谷本来源、积谷限数、仓储管理等问题,就陷入“兴建——败毁——再兴建”的循环。到明代末年,要么名存实亡,要么向常平仓转变,其救荒功效大大降低。预备仓慢慢向常平仓转变,有其必然的原因:一方面,官员为了方便管理、监督等原因,仓储地点慢慢向城治地集中。随之而来的是,设在四乡的预备仓大部毁弃,预备仓的积粮数急剧下降。另一方面,以预备仓散谷方式中,常平法慢慢代替借贷法。预备仓向城治集中后,城镇居民可以直接用银购粮,而不用等到丰年买谷偿还,多受一重商人的盘剥。常平法也更有利于仓谷的粜陈籴新。相对预备仓而言,其它仓储类型如社仓、义仓等更是兴废无常,人走政息,不足为论。 姑且不问这些仓储的兴废,这些仓储能否在灾荒中实际发挥作用,
【关键词】:明代 福建 饥荒 预备仓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K248
【目录】:
  • 绪论11-14
  • 第一章 明代福建地区的饥荒14-26
  • 第一节 福建的自然环境与粮食生产14-16
  • 第二节 多角度看福建的粮食供给情况16-21
  • 第三节 福建地区灾害与饥荒21-26
  • 第二章 明代福建备荒研究26-42
  • 第一节 福建的预备仓修建情况26-29
  • 第二节 从仓政的演变看预备仓的败坏29-36
  • 第三节 预备仓的结局及其它仓储对它的补充36-42
  • 第三章 明代福建饥荒应对研究42-62
  • 第一节 常用救荒措施概述42-51
  • 第二节 个案分析:万历二十二年福州抢米风潮51-62
  • 结论62-64
  • 附表一 明代福建预备仓表64-73
  • 附表二 明代福建饥荒年表73-82
  • 主要参考文献82-87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黄福铭;明清时期番薯引进中国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焕育;明代预备仓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柴英昆;明代预备仓政若干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921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6921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5a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