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川战役中清军受挫原因探析
本文关键词:金川战役中清军受挫原因探析
【摘要】: 发生于十八世纪的金川战役,是清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规模较大的战役,直接反映了清代民族矛盾和民族政策。整个战役中,清中央政府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后人视其为一次得不偿失的战役。 清朝初期,今四川省西北部藏民族聚居区有嘉绒十四大土司,大、小金川地区原属一个土司的辖区,雍正元年(1723年),清政府为了削弱赞拉土司的势力,授“促浸”为大金川安抚司,赞拉习称小金川。于是,有了大、小金川之别。到了乾隆年间,嘉绒各土司中,大、小金川势力较强大,清廷又为消弱大、小金川势力,以大、小金川“不安驻牧,屡侵邻封”为原因,曾两度调兵遣将,雄师挥戈,进剿金川地区,史称“金川战役”。 在金川战役中,清军屡战屡败,而土司兵民以少胜多,分析原因是多方面所致:清政府对金川发动战争的错误、片面的认识;清军统帅在用兵上的失误及防范上的疏漏;清军的残暴行为;金川人不畏强敌的强悍及土司间的文化和血缘关系;四川“Uo噜汉人”对金川藏民的支持等等。 乾隆帝将两次金川战役列入“十全武功”。通过对大、小金川战役中清军受挫的原因及其影响的认识,可以看出“康乾盛世”之际,封建帝王“天朝上国”的傲慢心态及对边疆少数民族的轻视态度,由此导致了对金川战役的盲目认识,同时也反映了清政府“以番制番”政策的违背客观性,即在少数民族地区施行错误的民族、宗教政策。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不乏民族强迫政策,当然,也有一些政策加强了金川地区的统治、对当地经济发展和民族交流起到了促进作用。 对清朝来说,发动战争的初衷是为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统治,保证国家领土完整和边疆的稳定。但是从现代国家的治国理念来讲,此次战役是非正义的,战争过程中清军迫害苯波教信徒、摧毁寺院,给大、小金川地区民众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清廷在处理战后事宜时,强迫土著居民改变苯教信仰和风俗习惯,逼迫土著居民改变自己的民族成分等行为严重伤害和打击了土著民众。 第一章,简要地交待了选题的缘由及研究动态。 第二章,通过对金川历史的沿革背景的介绍,概述了1747年、1771年两次金川战役始末。 第三章,具体分析金川战役中清廷失策的原因,是本文的重点。共分三节即“以番制番”政策不符历史的发展、清廷的多虑和清廷在战略上的失误,进行深入分析。 第四章,就金川兵民在整个战争中所处的优势进行分析。 整篇论文充分利用现有史料,尽力还原历史,客观的分析、评价金川战役中清中央政府受挫的诸多原因及处理战后事宜的得失。
【关键词】:乾隆帝 大小金川 土司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K249.3
【目录】:
- 摘要2-4
- 外文摘要4-9
- 第一章 绪论9-15
- 第一节 选题缘由9-11
- 一、课题概况9-10
- 二、选题意义10-11
- 第二节 研究概况11-15
- 一、研究动态11-12
- 二、研究思路和方法12-13
- 三、基本观点和创新突破13-15
- 第二章 金川战役始末15-32
- 第一节 历史沿革15-19
- 一、世袭的金川土司15-18
- 二、时代背景18-19
- 第二节 战争始末概述19-32
- 一、第一次金川战役19-24
- 二、第二次金川战役24-32
- 第三章 清廷的失策32-45
- 第一节 "以番制番"政策不符合历史的发展32-33
- 一、"以番制番"政策32-33
- 二、"以番制番"的违背客观性33
- 第二节 清廷的多虑33-38
- 一、清廷无需大动干戈33-35
- 二、金川土司无意反抗清廷35-37
- 三、清军与土兵实力对比37-38
- 第三节 清廷在战略上的失误38-45
- 一、清廷用人失误38-40
- 二、"毁穴焚剿"政策,置金川土司死地而后生40-42
- 三、清军武备松弛,将不知兵42-45
- 第四章 金川兵民的优势45-54
- 第一节 金川得天独厚的战争条件45-48
- 一、地利优势45-46
- 二、作战经验丰富46-47
- 三、苯教为金川助战47-48
- 第二节 其他势力的参与48-54
- 一、周围各土司的支持48-50
- 二、四川"V噜汉人"的支持50-54
- 结语54-58
- 参考文献58-61
- 附录61-67
- 后记67-6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8-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萍;;乾隆帝“荷露煮茗”[J];农业考古;1991年02期
2 杜家骥;乾隆之女嫁孔府及相关问题之考辨[J];历史档案;1992年03期
3 鄢世兰;;对贪官严惩不贷的乾隆帝[J];共产党人;1996年08期
4 刘潞;论清代宫中书房[J];故宫博物院院刊;1999年03期
5 张展欣;;乾隆御笔墨宝显皇威[J];中国拍卖;2005年Z1期
6 王永波;;“乾隆五玺”与乾隆藏书[J];收藏;2011年01期
7 朱金甫;关于《快雪时晴帖》进入清宫的史料[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0年02期
8 殷崇浩;;乾隆时漕粮宽免的原因及其作用[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8年04期
9 戴逸;;论乾隆[J];清史研究;1992年01期
10 宋永吉;;从《雨》谈乾隆的忠与孝[J];紫禁城;199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小萌;;荆州满城、成都满城、大小金川史迹的考察[A];满学论丛(第一辑)[C];2011年
2 张杰;;第十五讲 乾隆皇帝与宠臣和坤[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7——辽海讲坛·第五辑(历史卷)[C];2009年
3 王庆丰;戴鑫英;朱培文;;乾隆帝的《盛京赋》——18世纪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浪漫篇章[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第七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恽丽梅;;论乾隆帝三位固伦公主的册封[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四辑)[C];2004年
5 刘德鸿;;乾隆时满族统治阶级的腐朽与“八旗生计”[A];满学研究(第三辑)[C];1996年
6 李帆;;清代中期文化学术的总体走向与理学的命运[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7 姚安;;乾隆帝与天坛祭天[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二辑)[C];1997年
8 恽丽梅;;和敬公主及其府邸[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第三辑)[C];2000年
9 佟永功;关嘉禄;;乾隆朝“钦定新清语”探析[A];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第四辑)[C];1994年
10 韩茹;;阿桂与缅甸之战[A];满学研究(第三辑)[C];199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景屏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乾隆帝与法国神父蒋友仁[N];中国文化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李艳菊;“览景目难给 千古此滦州”[N];中国县域经济报;2009年
3 程令水;乾隆皇帝与廖桥御膳香油[N];中国档案报;2006年
4 冯佐哲;“上书房”是怎样一个机构[N];北京日报;2008年
5 孙伶;春拍预瞻 乾隆玉持续走热[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6 张树基;几点花香天地心[N];中国文物报;2008年
7 宋康年;乾隆帝颁发的“奉天诰命”[N];中国商报;2004年
8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 朱亚非;一门三公 父子同宰[N];中国文化报;2011年
9 王英华;清代河臣的贪冒[N];光明日报;2005年
10 记者 孟黎;香港苏富比春拍连破纪录[N];金融时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惠敏;清军难以攻克大小金川之原因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2 王燕飞;清代督抚张允随与云南社会[D];云南大学;2002年
3 张荣;清朝乾隆时期哈萨克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王晓晶;六世班禅进京史实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李秀梅;清朝统一准噶尔史实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6 黄欢;清代中后期文士题材人物画初探[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7 邓建新;二世、三世章嘉的政治成就与文化贡献[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赵荣耀;乾嘉时期清朝与廓尔喀封贡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9 刘迪;清乾隆朝内府书画收藏[D];南开大学;2010年
10 王兵;清人选清诗与清代诗学[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旦正加;金川战役中清军受挫原因探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2 刘宇;孙嘉淦伪稿案与乾隆朝政治[D];吉林大学;2004年
3 王品;太上皇体制与乾嘉之际权力运行轨迹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齐德舜;清乾隆攻打川西北大小金川战役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5 范成忠;清代康雍乾时期的宗教政策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6 任燕翔;乾隆时期清朝对缅政策述论[D];山东大学;2007年
7 梁骥;张照年谱[D];吉林大学;2007年
8 尚振山;乾隆二十六年(1761)山东黄河运河水灾及其救治[D];内蒙古大学;2007年
9 盛刚;从《西域图志》看乾隆时期清朝与准噶尔蒙古的关系[D];新疆大学;2008年
10 赵丽云;乾隆巡游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9134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913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