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15-16世纪的中越文化交流
本文关键词:论15-16世纪的中越文化交流
【摘要】:汉文化是世界上延续最久、影响最大的文化。越南与中国山水相依,互为近邻,两国关系悠久,文化交流也源远流长。早在汉唐间的郡县时代,汉文化就随着中国在岭南的开发与经略而在越南得到传播,不仅对当时越南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为以后汉文化在越南的继续传播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1427年,越南经历短暂的属明时期(1407—1427年)后,再次摆脱中国封建王朝的统治重获独立,建立了后黎朝(1427—1778年)。统一后的后黎朝前期,经济逐步恢复,文化日益发展,封建政治体制进一步完善,社会稳定,与中国保持密切的宗藩关系。15—16世纪的中国正处于明朝发展的繁荣期,为了向外宣扬国威与德化,明廷组织船队七下西洋,发展对外友好交往,推动海外贸易有了新发展。越南作为中国的藩属国,也积极来明朝朝贡。两国通过官方的交往,如朝贡、官方贸易和民间的交流如华侨华人入越、私人贸易等活动,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在此背景下,中国文化在越南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对越南文化影响深远。这种文化传播和影响,不仅体现在越南对中国各项制度的移植,对儒学和文学的接受,治史方法的模仿,佛教、道教的传播,还包括各种自然科学如数学、医药学、印刷术、历法等的学习。与此同时,越南人阮安参与北京紫禁城的建设,黎澄所献火器制造术也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他们的贡献。还有,一些物产由越南传入,有利于中国的物产和人民生活的丰富。两国在相互交流中共同进步、共同发展。这一时期中越两国的文化交流,不仅对两国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也成为两国人民友好的历史见证。
【关键词】:15—16世纪 中国 越南 文化交流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K248;K33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引言7-14
- (一) 研究现状概述及史料应用7
- (二) 选题目的与写作意义7-10
- (三) 研究方法10
- (四) 内容结构及时间段界定10-11
- (五) 相关概念的界定:文化、汉文化、文化圈11-14
- 一、15—16世纪中越两国历史概况和中越文化交流的途径14-20
- (一) 15—16世纪中、越历史发展概况14-15
- (二) 15—16世纪中、越文化交流的途径15-20
- 二、15—16世纪受中国文化影响的越南文化20-37
- (一) 中国各项制度在越南的移植20-24
- (二) 儒学的兴盛24-26
- (三) 文史体例方面的模仿26-29
- (四) 佛教、道教的传播29-32
- (五) 自然科学方面的学习32-37
- 三、越南人士对中国的贡献及其物产的传入37-43
- (一) 阮安与北京紫禁城37-39
- (二) 黎澄对中国火器制造的贡献39-40
- (三) 农作物传入中国40-43
- 四、结语43-46
- 附表一:46-47
- 附表二:47-49
- 参考书目49-53
- 后记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淮;;文房清供[J];厦门航空;2011年09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沧泽;;中国制度文化建设与社会和谐[A];“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文学;读《中国科举制度研究》[N];人民代表报;2003年
2 王运来;国外是如何借鉴中国科举制度的[N];北京日报;2002年
3 余淮(北京);废除科举百年祭[N];长春日报;2005年
4 万宇;千年科举说贡院[N];中国文化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肖维波;沪上重现科举文化沿革[N];中国文化报;2006年
6 沈登苗;科举研究重心回归本土[N];社会科学报;2005年
7 杨亮;一个私人博物馆的文化担当[N];光明日报;2007年
8 冯永锋 书评人;书院与高考及养士[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9 黄鸣;“书中自有黄金屋”将求知方向引入歧途[N];经理日报;2007年
10 陆建承;科举之恶果[N];民主与法制时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夏卫东;清代科举制度的若干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袁静;论15-16世纪的中越文化交流[D];郑州大学;2009年
2 赵鹏;金元时期女真科举和蒙古科举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蒲岸华;中国古代民主管理思想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08年
4 史善庆;社会舆论与科举革废[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5 杨静;科举考试兴亡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王雪萍;雍乾时期广东学政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7 陈兴德;近代教育家吴汝纶教育思想及实践活动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9127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912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