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宫廷医疗问题考述
本文关键词:汉代宫廷医疗问题考述
【摘要】: 汉代的宫廷医疗制度是汉王朝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太医为代表的宫廷医疗人员隶属于汉代国家官僚体系。西汉时期设有分别隶属于太常和少府的两套太医系统。东汉时期仅设有少府太医系统。巫医是汉代民间社会的主要医务人员,必要时他们与太医共同为宫廷医疗事物服务,是汉代宫廷医疗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将从太医系统的历史源流、沿革、职掌、铨选等方面考察汉代的太医制度;从巫医的产生、汉代巫医存在的原因、巫医在汉代宫廷中的作用和对宫廷医疗产生的影响等方面考察巫医在汉代宫廷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 汉代太医制度承秦之旧制,其属官和分工愈加细化,构成了汉代相对完整的宫廷医疗体系,给魏晋南北朝时期宫廷医疗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关键词】:汉代 宫廷医疗 太医 巫医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R-092;K234
【目录】:
- 内容提要4-9
- 第1章 前言9-13
- 1.1 研究对象与研究意义9-11
- 1.1.1 研究对象9-10
- 1.1.2 研究意义10-11
- 1.2 研究综述11-13
- 1.2.1 对汉代太医的研究11
- 1.2.2 对汉代巫医的研究11-13
- 第2章 西汉时期的太医系统及其职掌13-22
- 2.1 太常与少府并立的太医系统14-15
- 2.1.1 太常太医系统14
- 2.1.2 少府太医系统14-15
- 2.2 太常太医与少府太医的职掌15-16
- 2.2.1 太常太医的职掌15
- 2.2.2 少府太医的职掌15-16
- 2.3 文献中的西汉太医令、丞和太医16-18
- 2.3.1 文献中关于西汉太医令、丞的记载16-17
- 2.3.2 文献中关于西汉太医的记载17-18
- 2.3.3 文献中留下姓名的西汉太医令、丞18
- 2.4 西汉时期其他的宫廷医官18-22
- 2.4.1 太医监18-19
- 2.4.2 侍医19
- 2.4.3 乳医和女侍医19-20
- 2.4.4 医工长20
- 2.4.5 医待诏20-21
- 2.4.6 本草待诏21
- 2.4.7 典领方药21-22
- 第3章 东汉时期的太医系统及其职掌22-32
- 3.1 太常太医与少府太医系统的合并22
- 3.2 文献中的东汉太医令、丞和太医22-25
- 3.2.1 文献中关于东汉太医令、丞的记载23
- 3.2.2 文献中关于东汉太医的记载23-25
- 3.2.3 文献中留下姓名的东汉太医令、丞25
- 3.3 少府太医的职掌25-27
- 3.3.1 少府太医主要为帝室的医药事物服务26
- 3.3.2 少府太医必要时为诸侯王和重臣诊病26-27
- 3.4 少府太医在东汉国家灾害救助中的作用27-28
- 3.5 东汉时期新出现的医官28-30
- 3.5.1 药丞和方丞28
- 3.5.2 官医28-29
- 3.5.3 中宫药长29
- 3.5.4 尝药监29-30
- 3.5.5 参医药事30
- 3.6 东汉时期其他的宫廷医官30-32
- 3.6.1 侍医30
- 3.6.2 医工长30-32
- 第4章 汉代太医的铨选32-36
- 4.1 皇帝征召是汉代太医主要的铨选方式32-33
- 4.2 汉代与太医有关的官吏任用与升迁33-36
- 4.2.1 太医令与其他职官的秩级比较33
- 4.2.2 医者出身官员的升迁33-34
- 4.2.3 医者出身的官员对其亲朋入仕的影响34-36
- 第5章 汉代宫廷中的巫医及其对宫廷医疗的作用36-43
- 5.1 巫医概述36
- 5.2 汉代宫廷中巫医存在的原因36-40
- 5.2.1 汉代医疗技术的提高为巫医的生存提供了可能性36-37
- 5.2.2 统治者追求健康长寿的愿望是巫医存在的思想基础37-39
- 5.2.3 统治者的重视和选拔是巫医发展的重要因素39-40
- 5.3 汉代巫医在宫廷医疗中的作用40-43
- 5.3.1 用巫术治病是汉代宫廷中巫医的主要作用40-41
- 5.3.2 汉代宫廷中巫医间接参与政治斗争41-43
- 结论43-44
- 参考文献44-48
- 科研成果48-49
- 后记49-50
- 中文摘要50-53
- Abstract53-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黎莹;;话说中国药酒(四)[J];食品与健康;2002年03期
2 海星星;;“懒饭”[J];食品与健康;2002年07期
3 田青;;冬补佳品狗肉香[J];食品与健康;2000年11期
4 李盛仙;;秋来莲藕美佳肴[J];食品与健康;1999年11期
5 周文;;驴的周身都是宝[J];食品与健康;2002年12期
6 包建;;夏日养生“三字经”[J];食品与健康;2001年07期
7 梁德;;稀粥一大补品[J];食品与健康;1999年04期
8 刘国栋;王云;李来东;;清凉消暑话伏日[J];中老年保健;2011年07期
9 缪士毅;;橄榄,令人回味无穷[J];食品与健康;2000年02期
10 林青;;源于食品的姓氏趣话[J];食品与健康;200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建平;;汉代统治思想变迁对教育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姚宏杰;;汉代博士选试制度考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齐扬;杨军昌;;X射线探伤技术对汉阳陵陶俑、陶动物成型制作工艺的初步分析[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四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徐心希;;浅谈董仲舒“大一统”理论与汉代史学观念的更新[A];董子思想初探——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王文涛;;关于汉代“信都”的几个问题[A];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历史文化论丛[C];2009年
6 曾繁模;彭冰;;汉画艺术生产劳作类题材特色与审美意趣——以中西部地区为中心[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金爱秀;;试论汉代农耕画像的研究[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凌皆兵;;由汉画看汉代的饮茶习俗[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门洋溢;;论汉画中服饰图像体现的阶级性[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佘向东;;从汉画看汉代的商业繁荣[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建强;汉代的陶厕[N];中国文物报;2000年
2 罗宁毅 张雪;泰和有座汉代古城[N];江西日报;2002年
3 ;汉代科技 曾世界领先[N];北京日报;2000年
4 记者 刘云伶 刘翔霄;山西集中发掘一批汉代空心砖墓葬[N];光明日报;2002年
5 朱丽秋;罕见的汉代陶牛[N];中国文物报;2002年
6 ;汉代熊足石质砚[N];甘肃日报;2002年
7 山东 王民 柴黎亚;汉代五铢钱范[N];中国文物报;2002年
8 记者 蔺玉堂;邢台发现汉代古井群[N];光明日报;2000年
9 李京华;应重视汉代陶灶陶釜“铁官铭”的考察[N];中国文物报;2002年
10 王子今 周苏平;汉代儿童的游艺生活[N];北京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彤;礼教形成中的汉代妇女生活[D];浙江大学;2005年
2 许大海;汉代艺术设计思想要义[D];苏州大学;2005年
3 李俊方;汉代皇帝施政礼仪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4 郜积意;刘歆与两汉今古文学之争[D];复旦大学;2005年
5 陈一梅;汉代文献学及其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6 刘永强;两汉时期的西域及其经济开发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许健;汉代礼法结合综治模式的确立及其影响[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8 陈斯怀;道家与汉代士人心态及文学[D];山东大学;2007年
9 金普军;汉代髹漆工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10 巩宝平;汉代民间力量与地方政治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赢午;汉代宫廷医疗问题考述[D];吉林大学;2009年
2 杜庆余;汉代田庄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3 杨舒眉;汉代宫廷女性生活探微[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4 王凤娟;汉画像石与齐鲁风俗[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徐蕊;汉代妇女服饰的考古学观察[D];郑州大学;2005年
6 高汝东;汉代救灾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7 张超;汉代“家”称谓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王卉;汉代金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高志强;论汉代器具中的组合设计[D];苏州大学;2007年
10 王静;汉代玉衣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9193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gdslw/919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