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
本文关键词:甘肃省“四清”运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甘肃省 “四清”运动 社会主义教育 阶级斗争
【摘要】:1963—1966年间,在全国城乡地区开展的“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又称“四清”运动。这是一场出于“反修防修”的考虑以及防止“党变修、国变色”为目的的政治运动,伊始,它旨在解决一些基层干部的思想作风问题,并在其过程中突出了阶级斗争的重要性。最终,这场政治运动成了“文革”的前奏和预演。甘肃省也是“四清”运动开展比较积极的省份之一,其中,全国第一个“四清”运动的夺权样板——“白银经验”就直接是中央批印,供其他地区作为运动的参考样板。甘肃省的“四清”运动是在党中央和甘肃省委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的。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后,甘肃省委也积极响应,运动开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国家相继下发的“前十条”、“后十条”和“二十三条”。全省的“四清”运动从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63年5月底6月初约至1964年末;第二阶段,从1965年1月至1966年6月“文革”发生。前期,在农村主要是对账目、工分、财物、仓库进行清理核算;在城市则主要进行反贪污盗窃、反投机倒把、反铺张浪费、反分散主义、反官僚主义的“五反”运动。后期,城乡“四清”运动的主要内容皆是清经济、清政治、清思想和清组织。全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正文分为四章,大体上从这些方面对甘肃省“四清”运动作了梳理:运动发生的原因和运动发生前甘肃省的情势,运动的纲领性文件;甘肃省农村“四清”运动的初步开展和全面“大四清”;甘肃省城市“四清”运动的“五反”阶段,“白银经验”的介绍,和城市的全面“大四清”;对甘肃省“四清”运动的初步评析。本文主要从农村“四清”和城市“四清”这两个大的方面来阐述甘肃省的“四清”运动。这次运动虽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这期间生产的发展也不能归功于“四清”运动,但是在某些方面,它也起了一定积极作用:改进了干部的思想作风、纯洁了干部队伍;加强了经济管理、调整了集体经济。与此同时,由于运动是在“左”的指导思想下进行的,过于强调搞阶级斗争,打击面较宽,因此伤害了一部分基层干部和群众;工作队的一些“包办替代”的做法,使得基层常规组织的权力弱化;群众运动所表现出来的消极方面也严重破坏了基层社会的民主与法制,初步显露了“文化大革命”的端倪。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2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武;;我眼中的“四清”运动[J];文史月刊;2008年01期
2 叶江华;贵阳市的“四清”运动[J];贵阳文史;2001年04期
3 林小波;“四清”运动研究述评[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3年03期
4 向中权;;回忆我所经历的“四清”运动[J];文史月刊;2007年02期
5 洪星;;虾子区“四清”运动[J];炎黄春秋;2007年12期
6 柴龙;叶江华;;贵阳市公安局“四清”运动[J];贵阳文史;2008年03期
7 郭德宏;;“四清”运动中重划阶级成分始末[J];安徽史学;2010年03期
8 金其安;;我所经历的“四清”运动[J];江淮文史;2013年06期
9 成波平;连江县的“四清”运动[J];党史研究与教学;1989年06期
10 成波平;60年代长乐与连江的“四清”运动[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海光;;刘少奇与“四清”运动[A];刘少奇百周年纪念——全国刘少奇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上)[C];1998年
2 张化;;刘少奇的悲剧与悲剧中的刘少奇[A];刘少奇百周年纪念——全国刘少奇生平和思想研讨会论文集(上)[C];199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中共秦皇岛市委党史研究室;艰辛探索,朝着胜利的方向[N];秦皇岛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农辉锋;木棉村“四清”运动[D];上海大学;2010年
2 李海红;论20世纪60年代农村“四清”运动[D];浙江大学;2004年
3 林小波;“四清”运动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刚;河北省“四清”运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张利晓;昆明市“四清”运动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3 金贤强;“四清”运动与农村社会治理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6年
4 赵娜娜;河南省武陟县“四清”运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6年
5 王霞;甘肃省“四清”运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6年
6 余希朝;“里外不是人”:“四清”运动中的农村底层干部[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7 卢敏;湘潭“四清”运动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杨红远;“四清”运动起源探析[D];河南大学;2011年
9 李红喜;干部下乡:国家向乡村渗透的组织路径[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0 舒晓萌;政治运动中的社会行为[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2551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255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