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都”抑或“旧城”:抗战时期重庆的城市形象

发布时间:2018-01-01 10:11

  本文关键词:“新都”抑或“旧城”:抗战时期重庆的城市形象 出处:《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陪都 重庆 新与旧 都市想象 轰炸 城市形象


【摘要】:重庆在抗战时期被建构成战时的陪都。这一建构过程实则包含着两种都市想象的抗衡,即:沿海现代化都市的想象与四川军阀防区体制下的内地旧有都会的生态。伴随国民政府移驻重庆,两种都市想象的对立在某种意义上形成一种中央与地方、外来精英与当地人之间的冲突或摩擦。一方面,中央政府与外来精英成为陪都现代性话语建构的当然主导者,有关重庆的新与旧之争并不对等;另一方面,长达五年半的日机轰炸以及地方精英都市意识的成长,又使抗战陪都的形象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与特质。这一关涉战争与城市变迁的主题,也为战争对后方城市的民族国家之建构提供了重要案例。
[Abstract]: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 Chongqing has been established as the company of war .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includes the balance of the two cities ' imagination , namely , the imagination of the coastal modern city and the ecology of the old and old in the mainland of Sichuan . With the movement of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in Chongqing , the opposite of the two urban imagination forms a conflict or friction between the central and the local , the foreign elite and the local people . On the other hand ,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the foreign elite have become the dominant leader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discourse . On the other hand , the theme of the war and the city change has also provided important cas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ation state of the latter city .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的史料整理与研究”(14ZDB048)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65
【正文快照】: 抗日战争赋予了重庆城市特殊的历史地位。作为中国的战时首都,从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移驻重庆宣言,至1946年4月30日发布还都南京宣言,重庆扮演着全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舆论中心的角色。伴随抗战内迁,重庆的城市化进入了“超常规”的发展期,城市规模空前扩大,都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张瑾;;探寻海外档案中的战时重庆图像——以哈佛大学白修德档案为例[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2 张瑾;;重庆大轰炸期间的宋美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3 张瑾;;宋美龄视野中的重庆——以1935年著《西南漫游》为例[J];史学月刊;2014年09期

4 张瑾;民国时期“下江人”的形成与认同刍议[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永江;试论太平洋战争中日本入侵缅甸问题[J];北方论丛;2003年03期

2 肖刚;;战后初期美国“扶蒋压共避免内战”对华政策的形成[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3 杨刚;;无言里程碑——小议中印公路的修筑[J];保山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4 李亮;“史迪威事件”原因再探[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5 寻益人;“百团大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地位[J];沧桑;2005年04期

6 郝正春;;战时日军对山西物质环境的破坏——以晋东南地区为中心的考察[J];沧桑;2006年06期

7 张文禄;;1943年宋美龄拒绝访英原因新探[J];沧桑;2008年05期

8 张文禄;;论中共对“先欧后亚”战略的认识[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期

9 王戎;重庆市抗战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10 邓晓;重庆古城的建筑与历史文化[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程朝云;;战时人口内迁与重庆[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2 高阳;;毛泽东与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A];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个人课题成果集2011年(上)[C];2012年

3 陆遥;;试析延安时期国际友人眼中的“延安作风”[A];延安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C];2013年

4 袁武振;梁月兰;;国际友人在陕甘宁边区的活动及其贡献[A];总结历史经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纪念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七十周年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蓉蓉;抗日战争时期的民间外交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李艳娜;富兰克林·罗斯福与印度的非殖民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莉;近代中国的媒介镜像:《纽约时报》驻华首席记者哈雷特·阿班中国报道研究(1927-1940)[D];上海大学;2011年

4 曹嘉涵;抗战时期中美租借关系研究(1941-1945年)[D];复旦大学;2011年

5 华翔;国际地位与领土主权[D];复旦大学;2011年

6 谢璇;1937-1949年重庆城市建设与规划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7 孙洋;太平洋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文化援助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渠长根;功罪千秋[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孙宝根;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缉私研究(1931——1945)[D];苏州大学;2004年

10 李琴;走私·缉私·中外贸易[D];暨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华;抗战期间西方记者在华活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高喜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国际战略研究[D];西安邮电学院;2010年

3 王瑛;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建设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刘姝伶;浴火而生的壮歌[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5 雷月婷;西安和重庆两地城市公园造园艺术之比较[D];西南大学;2011年

6 王振华;抗战时期国共合作中的美国因素之初步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张怡;美国学者对中华民国史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周欣;老重庆街巷名称的语言与文化分析[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9 魏原;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宣传工作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杰;近代郑州市民物质生活变迁研究(1908-1948)[D];郑州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张瑾;王爽;;西方主流媒体对重庆大轰炸的报道分析——以《纽约时报》为例[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2 刘传吉;;重庆市禁绝鸦片及烟民施戒缉捕情形相关文件[J];民国档案;2014年01期

3 张瑾;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模式”对重庆的冲击[J];史学月刊;2000年03期

4 张瑾;高瑜;;西方主流媒体对重庆大轰炸的报道分析——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谢冰心;虞萍;;我所见到的蒋夫人[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06期

6 谷鸣;宋美龄领导抢救抗战中的难童[J];炎黄春秋;2003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张鸿声;;现代书刊中的上海城市形象讨论与传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2 张笃勤;;外语文献中的近代武汉城市形象[J];学习与实践;2013年03期

3 胡悦晗;翟清菊;;形象·消费·职业:“告别故旧换新颜”的北平城市生活——评许慧琦《故都新貌——迁都后到抗战前的北平城市消费(1928—1937)》[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4 ;[J];;年期



本文编号:13640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3640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8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