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至民国时期柳江流域经济开发研究
本文关键词:清至民国时期柳江流域经济开发研究 出处:《广西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柳江流域 移民 土地垦殖 资源开发 经济发展
【摘要】:柳江流域地处偏远,环境恶劣,民族关系复杂,各种因素影响下,这一地区的经济一直比较落后,大量资源闲置,没有得到有效开发。本文分别从农业、工矿业、商业等方面对这一时期柳江流域的经济开发进行研究。文章首先概述了柳江流域的环境和人口。清至民国时期,政府放松了对人身的束缚,实行奖励垦荒,鼓励发展农副业等政策。借此,移民大量迁入柳江流域,为经济开发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农业上,论述了垦殖政策、水利建设、生产方式、新作物推广等内容,并分析农业发展的影响。工矿业上,论述了经济作物种植和森林资源的开发进程,以此为基础来讨论手工业和矿业的发展。商业上主要对商业环境、商人、商品流通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从中可以看到柳江航道对商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这几个方面的研究发现,柳江流域经济开发是在政策、移民、交通与生产力几个因素的相互影响下进行的。在官方政策的促进与移民的参与下,柳江流域的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均得到开发,农业、手工业进一步发展。而商业性移民加强了流域内的商品交换,促进了商业的发展。通过柳江航道,柳江流域的商业辐射到贵州、湖南和广东等省,使柳江流域参与到市场经济之中,成为社会市场的组成部分。同时柳江流域的多种产业发展也说明区域内应当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开发政策。这些经验对当今的流域开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Abstract]:The Liujiang River basin is located in remote, harsh environment, complex ethnic relation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s, the economy of the area has been relatively backward, a large number of idle resources, has not been effectively developed. This paper from the agriculture, mining industry, the stud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Liujiang River basin during this period of business. This paper begins with an overview of the Liujiang River watershed environment and population. The Qing Dynasty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government relaxed the fetters of incentives, to encourag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land reclamation policies. Therefore, a large number of immigrants moved into the the Liujiang River River, to provide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Agriculture, discusses the reclamation policy,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mode of production, the new crop promotion content, and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dustrial and mining industry, discusses the economic crops and forest resource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n the basis of discussing the development of handicraft industry and mining industry. The main business To business to business environment, commodity circula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study, we can see the important role of the Liujiang River waterway to business development. It is found from the study of these aspect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the Liujiang River river basin is in the policy, immigration, the mutual influence of traffic and productivity of several factors. In the promotion of official policy and immigration the presence of forest resources in the the Liujiang River River Basin, land resources, mineral resources have been developed,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handicraft industry and business. Immigration strengthened in the commodity exchange, and promote business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the Liujiang River channel, the Liujiang River Valley commercial radiation to Guizhou, Hunan and Guangdong province the the Liujiang River River Basin, to participate in the market economy, to become part of the social market. At the same time, the Liujiang River basin and many other industries that should sui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in the region,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to develop. These experiences have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current basin development.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K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侃侃;郭文炯;;流域经济:空间特征、过程与机制[J];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2013年03期
2 李修松,王华娣;三代时期淮河流域经济发展简论[J];安徽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3 王鑫义;淮河流域经济开发的轨迹及其历史启示[J];安徽大学学报;1999年05期
4 杨国宜;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读《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J];安徽史学;2002年01期
5 周致元;《淮河流域经济开发史》评介[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3年02期
6 陈湘满;美国田纳西流域开发及其对我国流域经济发展的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00年02期
7 黄庆锋;红水河畔那艘船[J];珠江水运;2001年01期
8 ;《广西社会与科学》1992年总目录[J];广西社会科学;1992年06期
9 张文华;;春秋战国时代淮河流域经济发展的地域特征[J];求索;2011年12期
10 李甫春,龙裕伟;我国东西部大合作的新理念新举措[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温强洲;温啸;;合理长江建桥 促进流域经济发展[A];长江上游经济发展与长江流域经济合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柯涛涛;夏美玲;张伟初;;新航运推动长江上游开放型流域经济的发展[A];长江上游经济发展与长江流域经济合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黄敬林;;发展蚌埠经济带动淮河流域经济发展[A];第二届淮河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张佐友;;关于长江大流域经济的研究和对策建议——中国生产力学会组织的对长江三次考察活动回顾[A];2004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C];2005年
5 刘爱新;;民国时期百色经纪业与右江流域经济开发[A];历史的启示——右江流域民族历史文化与经济开发研讨会暨广西历史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3年
6 ;黄委会技术咨询委员会陈效国主任在2002年河南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年会上的讲话——黄河的重大问题及对策[A];河南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年会暨多泥沙河流水电站运行与管理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宋秀清;;水资源与承德可持续发展[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周旭亮;市人大督办建设淮河流域经济发展圈建议[N];淮安日报;2013年
2 陈业新;淮河流域历史研究的新成果[N];光明日报;2011年
3 陆峰;确保太湖地区防汛与供水双安全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N];新华日报;2011年
4 马俊亚 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非内卷的区域:近代淮河流域经济开发特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武汉大学经管学院博士研究生 刘有明;完善促进流域经济区发展的机制[N];人民日报;2011年
6 安徽大学历史系 朱正业;近代淮河流域经济开发的历史启示[N];光明日报;2009年
7 林燕;立体通道 打通流域经济发展大动脉[N];中国交通报;2014年
8 本报记者 王丽娟;中东部合作应注重流域经济[N];中国改革报;2007年
9 记者 陈锐;为保障世博会顺利进行和流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作出贡献[N];中国水利报;2010年
10 甘肃省疏勒河流域水资源管理局党委书记 局长 李峰;强化服务 科学管理 保障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N];民主协商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彤;论流域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2006年
2 王凯;流域经济带产业聚集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3 胡碧玉;流域经济论[D];四川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露茵;清至民国时期柳江流域经济开发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年
2 陶开;珠江流域经济不平衡测度及其影响因素[D];云南财经大学;2015年
3 殷迪;洱海流域经济发展与湖泊水环境关系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周二黑;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规律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5 李慧;淮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6 王菲;明清时期陕西流域经济的综合分析[D];西北大学;2009年
7 陈向东;空间视角的流域经济发展成本差异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8 张文芝;淮河流域经济洼地的形成机制与破解路径[D];安徽财经大学;2015年
9 苏凡;长江干线航运发展与流域经济适应性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10 李娜;山东省淮河流域经济发展与水环境耦合关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006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400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