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大学从业群体的阶层结构与流动研究——以清华大学为例的考察
本文关键词:民国大学从业群体的阶层结构与流动研究——以清华大学为例的考察 出处:《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借助完整的档案资料,本文从职业、收入、生活水平、社会地位和教育层次等多层面入手,系统展示了民国清华从业群体的阶层结构与社会流动状况。研究表明,民国大学不同职业群体间的生活水平差异显著,形成了阶层分化严重的职业与社会阶层体系。作为新式职业群体,大学从业者的职业获得以教育获得程度为基础,近代西方化的教育对此种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层的塑造起到了关键作用。有无基础教育、有无高等教育和有无留学教育直接决定了从业个体的生活水平和阶层地位。民国社会过高的教育门槛使得这种以教育获得为凭借的阶层间流动变得异常困难,甚至停滞,整个社会处在"断裂"的危机中。
[Abstract]:With the help of the complete archival data, this paper starts with many aspects, such as occupation, income, living standard, social status and education level and so on. The paper systematically shows the stratum structure and social mobility of the Tsinghua working group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living standards among different vocational group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University. As a new type of professional group, the vocational acquisition of university practitioners is based on the degree of education. The modern westernized education played a key role in shaping the social structure and social stratification. Whether there is higher education or not and whether to study abroad directly determines the living standard and class status of the employed individuals. The high educational threshold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makes it extremely difficult to move between classes with the aid of education. Even stagnation, the whole society is in a "broken" crisis.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0CZS023)
【分类号】:D663;G649.29;K258
【正文快照】: 自科举时代起,教育就一直是中国最重要的社会流动手段。近代以来,随着科举制的废除和西方教育体制渗入,新的社会职业结构和职业群体开始出现,教育对社会流动的影响出现了异化。参军、经商和行医等多种形式拓展了民国社会流动的门径1,但文凭,尤其是高等教育文凭成为多数社会中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清华学校雇用工役生活费的调查[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24年01期
2 陈隽人;清华园左近七村一○四户农情调查[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2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门红丽;;精神危机中的坚韧——浅析《吴宓日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2 徐希军;;九一八事变后胡适对日外交政策的理性思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徐希军;;学术、人事与私德:陈独秀被免除北大文科学长论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4 刘继安;;陈独秀去世:社会各界的态度与反应[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金富军;;迎接新中国的曙光——纪念清华园解放60周年[J];北京党史;2009年01期
6 周勇;;哲学、诗歌与智术——柏拉图的千古课程难题[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04期
7 刘龙心;;寻求客观对话的空间——1930年代中国期刊报纸中的史学类书评[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年03期
8 王慧敏;;彩笔调和两半球——试论吕碧城的海外新词对传统词体的突破[J];长江论坛;2010年06期
9 张森;;略谈沈从文研究中的史料问题[J];长江学术;2009年02期
10 杜恂诚;;货币、货币化与萧条时期的货币供给——20世纪30年代中国经济走出困局回顾[J];财经研究;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李长林;;欧洲文艺复兴文化在中国的传播[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2 李喜所;;中国留学生与现代新儒家——以冯友兰、吴宓为中心的个案研究[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3 乔志航;;学术与政治冲突中的王国维[A];东方丛刊(2004年第2辑 总第四十八辑)[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房芳;1930-1937:新文学中民族主义话语的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2 黄晓通;近代东北高等教育研究(1901-1931)[D];吉林大学;2011年
3 高晓东;民国时期科学管理思潮研究(1927-1937)[D];南京大学;2011年
4 彭春凌;儒教转型与文化新命[D];北京大学;2011年
5 栗永清;学科·教育·学术:学科史视野中的中国文学学科[D];复旦大学;2010年
6 李永泉;《儿女英雄传》考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新国;清末民初京津地区中下层士绅的心路历程(1860—1920)[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8 肖卫兵;中国近代国立大学校长结构及其角色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9 王光利;胡适诗学批判[D];浙江大学;2012年
10 潘建伟;对立与互通:新旧诗坛关系之研究(1912-1937)[D];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舒畅;论梁启超与清华国学院[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马俊杰;抗战浪潮中的“玫瑰红”[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雷生;钱宾四《论语新解》探微[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4 李苗苗;张季鸾报业活动中人脉网络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5 席力飞;论马修·阿诺德的文学功用观及其中国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晓阳;郭廷以近代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开普;晚清民国学界师徒关系之守与变[D];北京大学;2011年
8 徐利民;1960—1965年北京高等教育调整的历史考察[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9 朱彦茹;毛彦文的婚恋经历与时代变迁[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董晓霞;滇缅抗战与现代文学[D];西南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黄汉民;1933和1947年上海工业产值的估计[J];上海经济研究;1989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赵德馨;;一次成功的革命——从现代化角度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本文编号:14074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407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