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劳资关系之命运——“五反”运动前后上海的劳资关系变动

发布时间:2018-02-02 07:16

  本文关键词: “五反”运动 上海 劳资关系 新民主主义 出处:《史林》2015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复杂严峻的社会经济困境,以及工人、资本家迥异的政治经济地位,上海劳资关系呈现紧张态势。因而,如何创构"民主、平等、两利、契约"的新民主主义劳资关系,便为"五反"前上海当局整合社会经济秩序的重心所在。然而,"五反"运动的发生不仅使中共政权成功实现对上海工人的政治与阶级动员,造成新民主主义劳资关系格局由资方至劳方的权势转移,也带来了劳资关系的恶化与失衡。尽管"五反"后上海当局对新民主主义劳资关系进行调整与重构,但却因劳方的强势地位与经济主义理念的固化而收效甚微。从"五反"前后上海劳资关系变动的曲折事实中,亦可知工人、资本家与中共政权在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型期利益博弈的诸多关联。
[Abstract]: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ese, because of the complicated and grim predicament, social economy and workers, capitalists of different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tatus, labor relations in Shanghai presents tensions. Therefore, how to establish "democracy, equality, benefit, the New Democratic Labor Relations contract", is the "center of gravity movement before the Shanghai authorities to integrate social and economic order. However, the occurrence of the movement not only makes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the Shanghai workers' political and class mobilization of the Communist regime, caused the new democratic pattern of labor relations by employers to employees of the transfer of power, also brought the deterioration and imbalance of labor relations. Although the" five evils "after the Shanghai authorities of the new democratic labor relations adjustment with the reconstruction, but due to the strong position of economy and curing labor Marxist concept and little. From the fact of labor relations before and after the winding movement changes in Shanghai, but also that of workers, capital This and the Chinese Communist regime transition period many association game interests in the new democracy socialism.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批准号:10YJC770035) 广东省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项目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7;F249.29
【正文快照】: 1980年代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专题研究可谓一片繁荣,但在劳资关系领域仍显薄弱:综观既有相关成果多侧重于中国共产党劳资政策及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等领导人劳资思想的考察,1而对劳资关系演变与社会背景的互动则甚少注目。鉴于此,本文拟将“五反”运动前后上海的劳资关系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入坤;;过渡时期劳动关系的国家调节[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04期

2 王强;;建国初期党的“劳资两利”政策评析[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年02期

3 冯巍;;新中国成立前后私营工商企业劳资关系问题初探[J];中国工运学院学报;1989年04期

4 陆象贤;李立三对建国初期正确处理劳资关系的理论贡献[J];中国工运学院学报;1990年02期

5 高爱娣;建国初期刘少奇对“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方针的重要贡献[J];工会理论与实践.中国工运学院学报;1998年06期

6 杨奎松;;建国前后中国共产党对资产阶级政策的演变[J];近代史研究;2006年02期

7 王强;毛泽东“劳资两利”思想新论[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8 杨奎松;;1952年上海“五反”运动始末[J];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9 张忠民;;“五反”运动与私营企业治理结构之变动——以上海私营工商企业为中心[J];社会科学;2012年03期

10 吕舟洋;建国初期的“公私兼顾、劳资两利”政策及其实践[J];天府新论;198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向军;;毛泽东国家安全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内在逻辑[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2 彭冰;;中国50年代的国家与契约[J];北大法律评论;1998年01期

3 邵维正;;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新中国60年[J];北京党史;2009年05期

4 杨世文;反对官僚主义斗争必须贯彻“三个代表”思想[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杜玉珍;;建国后毛泽东的农村发展道路[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6 韩广富;论毛泽东现代化思想的特点[J];长白学刊;2001年01期

7 高仁立;;试论邓小平关于党委制建设的思想[J];长白学刊;2007年04期

8 姜仿其;;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及其实践研究[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9 黄华;姚永丽;;毛泽东对中国实现工业化的社会制度思考[J];沧桑;2008年02期

10 王永华;;从“五反”运动到工商业的二次调整——以南昌为例[J];长江论坛;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志华;;苏共二十大、斯大林问题与中苏关系——根据俄国最近披露的档案文献[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文化共存下的记忆与遗忘”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刘维芳;;毛泽东对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史贡献[A];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第六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张玉琛;李建森;;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研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例[A];陕西社会科学界第3届学术年会辉煌6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道路专题论坛文集[C];2009年

4 刘华清;;试论毛泽东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探索[A];毛泽东研究总第1辑2006年第1辑[C];2006年

5 田克勤;董一冰;;毛泽东对“干群关系”的认识与“文化大革命”的发生[A];毛泽东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上)[C];2006年

6 沈雁昕;;建国以来毛泽东的惠农思想[A];毛泽东与20世纪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下)[C];2006年

7 周批改;陈建兰;陈谦;;毛泽东农村建设思想及其对当代新农村建设的启示[A];毛泽东研究总第2辑2007年第1辑[C];2007年

8 王孔容;徐娅;;建国初期毛泽东关于“五个统筹”思想的历史考察[A];毛泽东研究总第2辑2007年第1辑[C];2007年

9 严宇鸣;;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与合作社管理的政治化转型:——以浙江省慈溪县手工业改造为例(1953-1956)[A];第九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3年

10 谭东华;;论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探索及其经验启示[A];“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高领导文化发展能力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徐悦;1949~1954年中国中央行政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毕彩云;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国家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陈林;转轨时期中国行政垄断的经济绩效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5 刁含勇;新中国中小学教科书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1949—1954)[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润;毛泽东联美抗苏战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曾学民;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贺碧霄;新闻范式更替:从民间报人到党的干部[D];复旦大学;2011年

9 汪仕凯;工人政治的逻辑及其变革: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周勇;“鞍钢宪法”的历史考察[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巧善;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发展思想探微[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陈闪;建国初期李立三工会思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黄耿阳;统购统销与农村社会重构:1953-1958年[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4 石明忱;马克思社会发展观本质要求与党执政绩效探析[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伟;1950-1978年中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历史考察与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陈小娇;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鸿岩;过渡时期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教育改造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郭东敏;论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行探索[D];西北大学;2011年

9 智香花;从三大历史转变看中共八大[D];河南大学;2011年

10 谷延;毛泽东数字分析法评析[D];河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志华,丁明;刘少奇给联共(布)中央和斯大林的报告[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7年02期

2 张徐乐;上海私营金融业与“三反”“五反”运动[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年06期

3 赵入坤;;过渡时期劳动关系的国家调节[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04期

4 王强;;建国初期党的“劳资两利”政策评析[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年02期

5 冯巍;;新中国成立前后私营工商企业劳资关系问题初探[J];中国工运学院学报;1989年04期

6 杨奎松;中国共产党对中国资产阶级的认识及其策略[J];近代史研究;1993年03期

7 杨奎松;;1952年上海“五反”运动始末[J];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8 吕舟洋;建国初期的“公私兼顾、劳资两利”政策及其实践[J];天府新论;1988年03期

9 王善中;;建国初期三反五反运动述评[J];中共党史研究;1993年01期

10 马贵凡;毛泽东致斯大林电之我见[J];中共党史研究;1999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彩华;苏少之;;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劳资关系的调整与经验教训[J];中共党史研究;2007年04期

2 任军利;;新中国成立之初政府在劳资关系调节中的作用[J];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10期

3 史莉芳;;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共处理劳资关系的政策[J];史学月刊;2009年07期

4 霍新宾;;劳资关系与社会转型——新中国成立前后上海的劳资关系变动[J];中共党史研究;2009年09期

5 洪驰;申丹虹;;论和谐理念与企业劳资关系的构建[J];黑龙江史志;2010年03期

6 卢一心;阿威;;开启劳资关系的新时代[J];厦门航空;2010年07期

7 ;关于劳资关系暂行处理办法[J];福建政报;1950年03期

8 李方祥;;“五反”运动后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劳资关系的调整及其经济影响[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周剑云;;略论美国劳资关系管理模式的演变[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10 李方祥;;“五反”运动后国家对劳资关系调整的经济史分析[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邱国兵;;构建和谐社会新时期背景下的劳资关系[A];社会转型中的和谐社会构建——上海市党校系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陈诗达;;非公经济劳资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3 王玉柱;;构建和谐劳动(劳资)关系的机制研究[A];中国烟草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郭爱萍;;劳资关系与政府协调作用的若干思考[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陈少晖;;新合作主义:中国私营企业劳资关系整合的目标模式[A];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6 韩金华;;改革以来中国私营经济劳资关系发展轨迹总结与展望——从较低层次和谐到纠纷和冲突激化再到更高层次和谐[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8年第25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陈家祯;;关于促进劳资关系和谐发展的思考[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三辑)[C];2008年

8 李萍;罗宁;;国内外劳资关系研究:理论脉络与最新进展[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2010)——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C];2010年

9 韩金华;;正确认识劳资关系,促进劳资关系和谐发展——基于《资本论》视角的非公有制经济劳资关系分析[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郭铁民;黎元生;;中国构建新型劳资关系的实践[A];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潘强;劳资关系协调 政府作用不可替代[N];中国改革报;2006年

2 安徽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处理好劳资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N];光明日报;2006年

3 王龙玉;我市举行首届“好老板、好员工”颁奖仪式[N];金华日报;2006年

4 符启林 暨南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用法律手段来调整劳资关系[N];民营经济报;2006年

5 罗斌;劳资关系和谐需要法律支撑[N];南方日报;2007年

6 任一龙;和谐的劳资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基础[N];人民政协报;2007年

7 落国和;对民营企业劳资关系的思考[N];朔州日报;2007年

8 刘克梅;劳资关系是一种“镜面效应”[N];工人日报;2007年

9 丁晓钦 整理;当代世界劳资关系的动向[N];社会科学报;2007年

10 九鼎公共事务研究所研究员 秋风;政府在劳资关系中扮演的角色[N];中国经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罗宁;中国转型期劳资关系冲突与合作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2 邓白桦;纳粹德国“企业共同体”劳资关系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郭志栋;毛泽东劳资关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山西大学;2013年

4 吴宏洛;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劳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李红涛;劳资关系调整对就业增长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6 孟钟捷;德国劳资关系演进中的里程碑:1920年《企业代表会法》的发生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陈光;冲突到稳定[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丽;社会转型期新型劳资关系建构[D];山东大学;2008年

2 廖继兴;当代中国劳资关系的伦理透视[D];华侨大学;2009年

3 郭志栋;建国初期我党处理私营企业劳资关系的政策及启示[D];山西大学;2010年

4 程芳琳;我国私营企业劳资关系内部协调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梁斌;二战以来英国劳资关系的变迁及启示[D];天津商业大学;2011年

6 战成秀;新时期我国劳资关系调节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熊薇;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劳资关系[D];暨南大学;2006年

8 郑学敏;国企改制前后劳资关系变化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9 刘书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的劳资关系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10 杨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新型劳资关系的构建[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839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4839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01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