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干“脏活儿”的启示
本文关键词: 李鸿章 直隶总督 慈禧 稳定局面 维新派 启示 山东黄河 马关条约 北洋大臣 替罪羊 出处:《领导科学》2014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导致国内民愤四起,民众将矛头指向了李鸿章,李鸿章因此做了大清的替罪羊,被解除了位居25年之久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务,成为闲散人员。1898年,山东黄河决口,数十县被淹,受难乡民无数。这时,慈禧出人意料地命令75岁的李鸿章前往山东履勘山东河工。接到这样一个苦差,李鸿章万般无奈,他上折恳辞,却未被批准。他细细思索,慈禧通过政变重新训政,这次想通过派自己这一昔日重臣前往灾区显示她对灾情的重视、对灾民的关心,以收买民心,稳定局面。他进一步想,自己毕竟同情维新派,且有多人上奏要求弹劾自己,慈禧一定也是借此变相惩罚自己。
[Abstract]:On 1895, the signing of the "Treaty of the people of Malaysia" led to domestic indignation, the public directed the spearhead against Li Hongzhang, therefore, Li Hongzhang made a scapegoat for the Qing Dynasty. Zhili Governor and Minister of Beiyang, who had been removed from office for 25 years, became a idle man. In 1898, the Yellow River broke through Shandong Province, dozens of counties were flooded, and numerous villagers suffered. At this time. Cixi unexpectedly ordered Li Hongzhang, 75, to travel to Shandong Province to carry out a survey of river workers. On such a difficult assignment, Li Hongzhang was desperate, but he was not approved. He thought carefully. Cixi retrained her government through the coup d'etat. This time, she wanted to show her importance to the disaster situation and concern for the victims by sending her former prime minister to the disaster area, in order to buy the people's hearts and stabilize the situation. He further thought. After all, I sympathized with the reformists, and many people called for impeachment, Cixi must have used it to punish himself in disguise.
【作者单位】: 广东启源律师事务所;
【分类号】:K25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敏思;;唯骑墙方太平[J];领导文萃;2008年20期
2 刘路生;李鸿章遗片保荐袁世凯说质疑[J];史学月刊;2004年11期
3 三更罗;1896年李鸿章接受美国记者采访实录[J];小康;2005年09期
4 苑书义;;李鸿章洋务总纲略论[J];历史教学;1986年04期
5 关威;;中法战争中的援闽问题与李鸿章[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年06期
6 傅德华;;研究李鸿章晚年思想的重要资料——《李鸿章致盛宣怀遗书》[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06期
7 傅德华;;研究李鸿章晚年思想的珍贵资料——《李鸿章致盛宣怀遗书》[J];安徽史学;1988年01期
8 史滇生;;李鸿章和北洋海防[J];安徽史学;1992年03期
9 李细珠;;李鸿章:甲午战前对日认识及其外交策略[J];文史知识;2011年02期
10 戚其章;论甲午战争初期的帝后党争[J];山东社会科学;198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关威;;中法战争前李鸿章与宝海、脱利古谈判述论[A];苏元春与壮族边疆开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顾建娣;;李鸿章平捻政策出台前后[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8年卷)[C];2009年
3 方民镐;;19世纪70年代中日关于朝鲜问题的交涉和李鸿章的对日认识[A];多元视野中的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4 刘学照;;论李鸿章同伊藤博文的三次会晤[A];近代中国(第五辑)[C];1995年
5 戴东阳;;徐承祖与中日《天津条约》[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5年卷[C];2005年
6 邢丽雅;翟金玲;;论甲午之战的“战和之争”[A];江桥抗战及近代中日关系研究(下)[C];2004年
7 翁飞;方英;;《李鸿章全集》(新编)编纂工作及资料的爬梳与研究[A];近代中国(第四辑)[C];1994年
8 孙世岳;;李鸿章与欧洲留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刘鹏;;论李鸿章对清末海军近代化的影响[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10 苑书义;;洋务运动与抵御外侮——从李鸿章办洋务谈起[A];河北省历史学会一九八○年年会论文选[C];198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雷颐;风口浪尖李鸿章(下)[N];经济观察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梁瑛;看历史,别停留在固有观念中[N];深圳商报;2009年
3 刘悦斌;从李鸿章与伊藤的一段对话谈起[N];学习时报;2002年
4 王也扬;从奏函把脉李鸿章[N];中华读书报;2008年
5 苑书义;李鸿章历史定位论纲[N];光明日报;2004年
6 刘耿生;维特《回忆录》中的李鸿章出使俄国[N];中国档案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蒲荔子邋实习生 周豫;李鸿章怎样“给上级打报告”[N];南方日报;2008年
8 李北陵;这场学术“地震”能“震”醒谁[N];工人日报;2007年
9 谢俊美;甲午战败的责任由谁来负[N];北京日报;2003年
10 童本道;《李鸿章全集》的史料价值[N];光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瑛;李鸿章与晚清条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志强;李鸿章对越南问题的认识与策略研究(1881-1886)[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郑翠斌;清末政治漩涡中的御史(1894-1911)[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4 周益锋;晚清海防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5 孙f ;从联俄拒日到联盟日英[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王涛;清军火器、军制与战争[D];复旦大学;2007年
7 李志茗;晚清幕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邵建;郑观应社会关系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冯志阳;庚子救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徐磊;清政府的对日情报收集研究(1871-1894)[D];吉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凌宇;晚清李鸿章外交策略述论[D];吉林大学;2004年
2 雷瑶;庚辛议和中的大吏因应(1900.7-1901.9)[D];东华大学;2011年
3 钟鸿昌;清政府引导朝鲜开港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何东;李鸿章与中法战争[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5 黄俊华;李鸿章与晚清宗藩体制的瓦解[D];河南大学;2004年
6 方雪飞;论李鸿章与其幕府之关系[D];厦门大学;2008年
7 王延开;洋务新政与李鸿章对财政的控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张静;李鸿章集团在北洋的奠基考察[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赵亚丽;李鸿章与清末的“联俄制日”[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薛瑞冬;《天津谈草》探微[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923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492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