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业余利”并非北洋六镇军费主要来源
本文关键词: 袁世凯 “官业余利” 北洋六镇军费 出处:《中州学刊》2014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袁世凯任直隶总督期间,其控制的北洋"官业"中,只有轮船招商局、电报局确定每年提取两成余利作为军费来源。而滦州官矿公司、启新洋灰公司、京师自来水公司没有规定将余利或营业额作为军费来源,临城矿务局余利每年只提取2000两白银作为军费。关内外铁路余利只是临时垫拨、挪借,前后总共不超过两次,不可能任意挪用。天津官银号和北洋银元局是通过发行公债间接赞助军费。这说明,"官业余利"并不是北洋六镇军费的主要来源,其在军费筹集方面的作用相对有限。
[Abstract]:During Yuan Shikai's term as Governor of Zhili, of the "official businesses" in the Beiyang area under his control, only the Shipping and Merchants Bureau and the Telegraph Bureau decided to draw more than 20% of the annual profits as a source of military expenditure. And the Luanzhou official Mining Company, Qixin Yang Grey Company, The Beijing-Shi Water supply Company has not stipulated that the surplus profit or turnover be used as a source of military expenditure. The remaining profit of Lincheng Mining Bureau only draws 2,000 silver dollars a year as military expenditure. The remaining profits of the railway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ity are only temporarily appropriated and borrowed, and a total of no more than two times before and after the operation. It is impossible to misappropriate it arbitrarily. Tianjin Guanyin Bank and Beiyang Silver Yuan Bureau indirectly sponsor military expenditure by issuing public bonds. This shows that "official and amateur profits" are not the main source of military expenditure in the six towns of Beiyang, and their role in raising military expenditures is relatively limited.
【作者单位】: 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清末新军研究》(09BZS029)
【分类号】:K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逸峰;;直隶总督袁世凯筹集北洋军费途径分析[J];史学月刊;2009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显成;李鸿章督直期间的抗灾救灾实践及其教训[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2 黎俊祥;晚清新政的困境——以官制改革为中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3 江立新;洋务运动与晚清法律近代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4 陈勇勤;晚清知识分子褒贬荀子的背后[J];安徽史学;2005年04期
5 贺金林;清末僧教育会与寺院兴学的兴起[J];安徽史学;2005年06期
6 莫建来;;论皖系军阀的形成[J];安徽史学;2006年01期
7 吴宝晓;;19世纪的地方政府与荒政——兼论李鸿章在直隶的赈灾活动[J];安徽史学;2007年06期
8 李忠萍;;清末新政时期袁世凯人才思想探析[J];安徽史学;2008年03期
9 陈兆肆;;清代法律:实践超越表达——以衙役群体运作班房为视角[J];安徽史学;2008年04期
10 苏全有;;论清末的省界观念[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杜丽红;;知识、权力与日常生活:近代北京饮水卫生进化史[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9年卷[C];2011年
2 施戍杰;;斯密动力、国家能力与晚清近代化受挫[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周其厚;刘亚民;;洋务派与中国近代矿业的兴起[A];地质学史论丛(3)[C];1995年
4 钟文典;;近代龙州四题[A];陆荣廷与龙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王国平;;略谈江苏现代化启动的“非制度化推动”[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6 逄增玉;苏奎;;城乡文明对立下的“城市外来者”形象[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魏永理;司俊;;中国近代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经济发展述略[A];近代中国(第五辑)[C];1995年
8 易惠莉;;近代企业制度和企业家精神建立之困境——以招商局并购旗昌轮船公司为个案考察[A];近代中国(第二十辑)[C];2010年
9 邓孔昭;;台湾建省与福建协饷[A];台湾建省与抗日战争研究: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台湾建省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汪炳明;;是“放垦蒙地”还是“移民实边”[A];蒙古史研究(第三辑)[C];198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东平;近代中国监狱的感化教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王红梅;商会与中国法制近代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周勇进;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晓雪;先秦兵家治国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梁辰;铜元问题研究(1900-1935)[D];南开大学;2010年
6 方靖;近代西方警政的东渐及其在广州的实践[D];暨南大学;2010年
7 宋正;中国工业化历史经验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赵海霞;清代新疆民族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黄晓通;近代东北高等教育研究(1901-1931)[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杨文海;壬戌学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玲玲;漠河金矿官督商办经营研究(1888-1900年)[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何媛媛;京汉铁路早期经营研究(1895-1912年)[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云;晚清立宪派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维根;《中国新报》的宪政思想宣传[D];湘潭大学;2010年
5 付中玮;留日士官生与中国军事思想近代化(1894-1924)[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许晓斌;工业遗产与地方社会变迁[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7 耿直;早期美国华工的命运(1865—1894年)[D];山东大学;2010年
8 雷瑶;庚辛议和中的大吏因应(1900.7-1901.9)[D];东华大学;2011年
9 陈长江;甲午战后至戊戌维新前清政府的改革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本森;急进与保守·剧变与不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保平;;在帝制和共和之间徘徊的袁世凯[J];名人传记(上半月);2010年09期
2 季云飞;;论袁世凯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J];学术月刊;1989年04期
3 廖一中;袁世凯被推举为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原因[J];天津社会科学;1990年05期
4 廖大伟;袁世凯与预备立宪[J];史林;1990年03期
5 廖一中;袁世凯与《辛丑条约》的签定[J];贵州社会科学;1991年04期
6 廖一中;善始而恶终:袁世凯与维新运动新论[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1992年02期
7 邓汉祥;蔡锷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经过[J];文史天地;1996年02期
8 苏全有;论袁世凯的发展进口替代工业思想与实践[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9 邓亦武;论袁世凯部属反对洪宪帝制[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10 张步先,苏全有;袁世凯与清末民初的工业发展[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毅华;;试论洪宪帝制前后冯国璋同袁世凯的关系[A];近代中国(第五辑)[C];1995年
2 方平;;梁士诒与“洪宪帝制”[A];近代中国(第十辑)[C];2000年
3 宝成关;;论南北议和与孙中山让位[A];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C];1981年
4 易惠莉;;为彻底推翻袁世凯专制独裁而献身的民主斗士——宋教仁先生[A];近代中国(第十三辑)[C];2003年
5 熊作华;;梅园会议上的王文华[A];辛亥革命与贵州社会变迁——贵州省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1年
6 陈绛;;蔡松坡将军的精神遗产[A];近代中国(第十三辑)[C];2003年
7 李华兴;;蔡锷将军:立志救民,与时俱进[A];近代中国(第十三辑)[C];2003年
8 谷清;王红彬;;护国精神永放光芒——纪念云南护国首义90周年[A];2005:历史的辉煌——纪念昆明建城1240周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护国运动90周年[C];2005年
9 朱宗震;;试论革命党人在民初政争中的策略[A];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C];1981年
10 刘学照;;蔡锷将军与上海及其“以道德爱国”思想[A];近代中国(第十三辑)[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友唐;袁世凯 小站练兵[N];团结报;2001年
2 任然;袁世凯统一币制[N];中国妇女报;2005年
3 林楚方;1911—1949:乱世浮沉[N];南方周末;2004年
4 来新夏;北洋军阀史的划阶段问题[N];光明日报;2000年
5 范福潮;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前的南北博弈[N];南方周末;2008年
6 刘国才 陈军情;袁世凯统治时期陇东人民的反抗斗争[N];民主协商报;2005年
7 李金铮;细捋直系军阀的渊源[N];中国教育报;2008年
8 朱宗震;宋教仁之死:民初政党政治的失败[N];南方周末;2007年
9 陈光中;外交部街的历史风云[N];中国档案报;2004年
10 陈贤庆;建立民国,缔造共和[N];中山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华腾;北洋集团崛起研究(1895-1911)[D];复旦大学;2005年
2 廖志坤;中国近代政治转型的曲折反映[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志茗;晚清幕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刘冬梅;1905-1911年清政府的联美制日政策[D];吉林大学;2006年
5 徐爽;1901-1911:旧王朝与新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6 房政;中国现代国家的型构1842~1953[D];复旦大学;2008年
7 肖宗志;候补文官群体与晚清政治[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文平;民国前期的扩军与裁军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吴建铭;民初(1912-1913)立法与行政关系的论争[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10 戴银凤;莫理循的中国观(1897-1911)[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机像;袁世凯与中朝宗藩关系[D];吉林大学;2004年
2 杨阳;袁世凯统治时期参政院述论[D];吉林大学;2009年
3 施政;试论袁世凯派驻朝鲜和清政府对朝鲜全面干涉政策的实施[D];延边大学;2010年
4 李慧;浅论晚清时期的袁世凯幕府[D];暨南大学;2006年
5 李伟;北洋新军军事文化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曹俊;袁世凯与中日“二十一条”交涉[D];安徽大学;2007年
7 李宁;北洋新军武器装备建设历史考察(1895-1911)[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8 朱峰;袁世凯与直隶的经济建设(1901—1907)[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赵艳;试论洪宪帝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刘卓;袁世凯统治时期监察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5395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539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