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地区现代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02 07:26

  本文关键词: 抗日战争 重庆 现代化 现代性 抗战内迁 出处:《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城市现代化问题倍受关注。纵观重庆现代化的历史,抗战时期是重庆向现代城市迈进的一个重要时期。因此,对抗战时期重庆现代化的研究既是中国现代化进程历史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出于对当代重庆及中国其他地区的城市现代化提供鉴戒。目前对抗战时期重庆现代化的研究已开始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本论文以对原始文献的辨识为主,并借鉴参考学术界的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对抗日战争时期重庆现代化的进行全方位的探究。 本文从重庆的战略地位入手,剖析了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将重庆确定为战时首都和将沿海工业内迁至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地区,为重庆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内迁后,重庆的现代性显著成长,重庆现代化初具规模。在经济方面,重庆在短短几年走完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道路,重工业基础得以建立起来,并且逐渐成为战时全国的金融和商业中心,人口的增长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又推动着城市公用事业的发展。在文化教育方面,大量高校的内迁使重庆的教育体系得以完备起来,中国文化艺术界的代表人物来到重庆,成就了起中国的战时文艺复兴。在政治方面,在中国共产党的引导下,在民主党派人士的推动下,政治民主化潮流风起云涌,极大打击了国民党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民主抗战事业不断发展。这一切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重庆城市现代性的成长。以上述分析为依托,本文从特点、局限性和启示三方面对抗战时期重 庆的现代化进行了评析。本文指出抗战时期重庆的现代化是得益于抗战内迁,呈现出呈跃进式、突变型的特点,因而重庆的现代化属于“应激型”的现代化,这也使抗战时期重庆现代化过程中呈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在经济方面重工业与轻工业比例严重失调,重庆现代化的“先天不足”和不稳定性,以及没有呈现出持续的发展态势。因此,在今天的重庆现代化建设中,重庆应抓住西部经济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确定重庆的中长期发展战略,注意重工业与轻工业的比例发展关系,注重产业结构的合理性。
[Abstract]:In speeding up the great process of promoting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the issue of urban modernization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Throughout the history of Chongqing's modernization, the period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is an important period for Chongqing to move towards a modern city. The study of Chongqing's modernization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historical study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process. At present, the study on the modernization of Chongqing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has begun to enter the field of study of scholars, this paper mainly focuses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original documents. On the basis of referring to the existing achievements of academic circles,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modernization of Chongqing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Starting from the strategic position of Chongq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ational government's determination of Chongqing as the wartime capital after the outbreak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and the relocation of coastal industries to the southwest of Chongqing. It provides an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y for Chongqing's modernization. On the basis of th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markable growth of Chongqing's modernity after its internal migration, and the fact that Chongqing's modernization is beginning to take shape. In just a few years, Chongqing completed its development road for decades or even hundreds of years, and the foundation of heavy industry was established, and it gradually became the financial and commercial center of the whole country during the war. The growth of population and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the scale of the city also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public utilities. In terms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 a large number of universities moved internally to make Chongqing's educational system complete, and representatives of the Chinese cultural and artistic circles came to Chongqing. In politics,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driven by personages of the democratic parties, the tide of political democratization has surged, and this has dealt a heavy blow to the dictatorship of Kuomintang Jiang Jieshi. The cause of democratic anti-Japanese war continues to develop. All this forms a joint force to promote the growth of Chongqing's urban modernity.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three aspects of characteristics, limitations and enlightenment in the period of anti-Japanese war.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modernization of Chongqing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was due to the internal migration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show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eap forward and sudden change, so the modernization of Chongqing belongs to the "stress type" of modernization. As a result,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of Chongqing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showed great limitations. In economic terms, the ratio of heavy industry to light industry was seriously misaligned, and Chongqing's modernization was "inherently deficient" and unstable. Therefore, in the modernization drive of Chongqing today, Chongqing should seize the historical opportunity of the large-scal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economy and determine its medium-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strategy. Pay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vy industry and light industry, pay attention to the rationality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26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乐军;《大公报》与清季反缠足运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杨焕鹏;三青团成立的动因再探——兼与马烈先生商榷[J];安徽史学;2002年01期

3 董经胜;自上而下的民主与现代威权主义——巴西1964年军事政变的政治根源[J];安徽史学;2002年01期

4 姜虹;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改组中国银行原因探析[J];安徽史学;2002年03期

5 陈向阳;近世中国社会形态与社会性质再讨论[J];安徽史学;2003年02期

6 马烈;关于三青团成立的原始动机之三论——答杨焕鹏先生[J];安徽史学;2004年05期

7 刘家钦;苏联因素对毛泽东发动“大跃进”的影响[J];安徽史学;2005年05期

8 操申斌;近代中国大同思想的比较研究及其启示[J];安徽史学;2005年06期

9 王先俊,张家芳;邓小平对新时期中共历史学的贡献[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10 朱俊;黄遵宪地方自治思想初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新明;;俄国十月革命与社会转型[A];纪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苏建;陈凡;;论技术与法律关系形态的历史嬗变[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3 张慧芝;朱士光;;宋代太原城址的迁移及其地理意义[A];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辑)——中国古都学会2003年年会暨纪念太原建成25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王国平;;略谈江苏现代化启动的“非制度化推动”[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5 谢徐玮;;浅谈秘鲁现代化的几个特点——读书札记[A];"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5年

6 王萍;;贫困化:拉丁美洲现代化的悖论[A];"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5年

7 房建国;;从拉美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看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战略的选择[A];"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5年

8 秦善进;;从现代化角度浅析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A];"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5年

9 褚俊俊;;浅谈墨西哥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经验与教训[A];"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5年

10 江时学;;拉美现代化进程中的三大难题[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鑫;论邓小平的发展观及其在中国的实践[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2 顾卫星;明清学校英语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3 张艳国;破与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4 陈征平;云南早期工业化进程研究(1840—1949)[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马志刚;中国近代银行业监理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6 罗晓春;对外贸易与江苏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动(1895—1936)[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7 卢晓中;当代世界高等教育理念及对中国的影响[D];厦门大学;2001年

8 王新刚;现代叙利亚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9 孙泽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10 刘永艳;转型期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永芳;现代化境遇中的文化自觉[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2 王胜利;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考察与时代定位[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翟云玉;东亚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政治透视[D];暨南大学;2000年

4 钟行前;邓小平国家安全思想研究[D];郑州大学;2000年

5 高中华;黄运水灾与晚清山东社会[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6 栗英;新中国社会现代化模式演变及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7 陈士军;论计划经济体制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D];河南大学;2001年

8 刘冀瑗;国民政府行政院述论[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9 刘淼;朴正熙政权的特征、绩效与局限性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10 郭爱民;英国农业革命及其对工业化的影响[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5555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5555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8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