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振抚事件”的历史考察

发布时间:2021-04-20 15:05
  “马振抚事件”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发生在河南省南阳地区唐河县马振抚公社中学后来波及全国的一起政治事件。事件由一个中学生的自杀而引发,与当时的“张铁生白卷英雄”、“一个小学生的来信和日记摘抄”和“刘丽华谈话记录”等事件一道轰动全国,成为“反右倾回潮运动”中“四人帮”树立的典型,对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本文主要从“马振抚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基本史实和事件所反映的党的教育方针以及对事件所反映出来的教育体制问题的思考等四个方面来进行深刻系统的历史考察,以全面呈现“马振抚事件”的整体面貌,力图拓展“马振抚事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全文由引言和各部分组成。 正文的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了“马振抚事件”发生的中国教育背景。毛泽东关于“教育革命”的设想及其实践、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以及“两个估计”的出台与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九·一三”事件发生后周恩来在毛泽东支持下开始了对教育工作的初步整顿,但这种努力很快被“四人帮”掀起“反右倾回潮运动”所中断。“马振抚事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正文的第二部分,主要阐述“马振抚事件”的基本史实。对中共中央“5号文件”的解读,勾画了“马振抚事件”的基本轮廓。通过对大量史料的挖掘和分析,还原这一事件的基本事实,指出“5号文件”对事件的歪曲反映,并基本厘清事件被“四人帮”所利用的过程。 正文的第三部分,主要阐释了“马振抚事件”所反映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分别论述“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和“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性相结合”的积极意义,并结合“马振抚事件”对其进行合理性批判。 正文的第四部分,对“马振抚事件”进行反思。从“马振抚事件”发生前后在教育的领导体制、教学体制与教学内容、正确的师生关系、考试方法与教学效果的检验等诸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入手,进行深入的辩证批判和综合分析,彰显其现实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7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创新点和研究方法
2 "马振抚事件"发生的背景
    2.1 毛泽东与"教育革命"
    2.2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与"两个估计"的出台
    2.3 周恩来整顿教育工作的初步努力
    2.4 教育界的"反右倾回潮运动"
3 "马振抚事件"的基本史实
    3.1 中共中央"5号文件"
    3.2 "马振抚事件"的基本事实
    3.3 "马振抚事件"被"四人帮"所利用
4 "马振抚事件"与党的教育方针
    4.1 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4.2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3 对党的教育方针的评述
5 "马振抚事件"所引发的思考
    5.1 关于教育的领导体制
    5.2 关于教学体制和教学内容
    5.3 关于正确的师生关系
    5.4 关于考试方法与教学效果的检验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香华;影射史学的要害是影射政治——戳穿“四人帮”利用舆论工具推行反革命政治纲领的险恶用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7年11期

2 ;广东逻辑学界集会揭批“四人帮”对形式逻辑的歪曲和诬蔑[J];哲学研究;1978年11期

3 张江明,曾建昭;叶剑英在粉碎“四人帮”斗争中起了决定性作用[J];炎黄春秋;1997年03期

4 ;余秋里副总理在全国财政金融学大庆加强企业财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新疆林业;1977年06期

5 钟山美;江苏省美术工作者怒讨“四人帮”[J];美术;1977年01期

6 焱火;“角”与“刺”的功能[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77年03期

7 高云雷;试谈《丹心谱》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J];求是学刊;1978年00期

8 吴艾;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一架“发疯的钢琴”——批判“四人帮”反动的唯我论世界观[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78年01期

9 栗宪庭;必须揭露“他”!——从版画《无题》想到的[J];美术;1979年09期

10 肖思科;是谁发起、决策并参与逮捕“四人帮”(上)[J];党史博览;2004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卫青;巴勒斯坦难民问题的历史考察[D];西北大学;2002年

2 周葆华;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考察[D];复旦大学;2005年

3 朱树彬;毛泽东个人崇拜现象的历史考察[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4 王歆;新时期党的执政方式的历史考察[D];南开大学;2009年

5 何光全;1949-1981年中国教育批判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6 郑向敏;中国古代旅馆流变[D];厦门大学;2000年

7 李祖祥;控制与教化[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陈始发;新中国宗教政策的历史考察[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9 邱福军;刑事证明标准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10 夏邦;晚清法制变革的历史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亦凡;关于“马振抚事件”的历史考察[D];郑州大学;2011年

2 王预震;论中国的市民社会:历史考察与现实建构[D];苏州大学;2003年

3 于志勇;建国以来我国农民物质利益实现状况的历史考察[D];吉林大学;2005年

4 刘长华;“甲寅派”文学价值观的历史考察和当下意义[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朱庆跃;改革开放以来党内监督的历史考察及其经验[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资检春;改革开放以来党内民主建设的历史考察及其经验[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汪田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三农”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05年

8 张秀明;两岸四地和世界华人民间“保钓运动”的历史考察与思考[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9 靳卫敏;中国共产党基本路线的历史考察[D];河南大学;2008年

10 陈位志;1949年—1976年党的领导体制的历史考察和现实启示[D];湘潭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5592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5592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854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