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事变,大格局:1921年彰德兵变新探

发布时间:2018-03-11 22:32

  本文选题:成慎 切入点:吴佩孚 出处:《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彰德兵变是由河南旅京同乡会主谋,在征得直系曹锟、吴佩孚同意的情况下,企图利用成慎、冯玉祥起兵驱逐赵倜的一次军事行动。三方合力驱赵,但其利益诉求不同,同乡会及成慎希望在战后谋取重要位置,因而备战积极主动,而吴需要的只是驱赵的借口,并不希望事态扩大化,所以当战局对赵不利,奉张出面干预时,吴便派兵制止了事变。成最终兵败自杀,冯则退回原防、声言误会,而吴则借机占据各交通要隘,达到了实际控制河南的目的,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兵变拉开了直奉战争的序幕。
[Abstract]:The Changde mutiny was orchestrated by the Henan Guild in Beijing. With the consent of Cao Kun and Wu Peifu, he attempted to take advantage of Cheng Shen and Feng Yuxiang started a military operation to expel Zhao. The tripartite forces drove Zhao, but their interests were different. Fellow countrymen and Cheng Shen hoped to gain an important position after the war, so they took the initiative in preparing for the war. What Wu needed was only an excuse to drive Zhao out, and he did not want the situation to expand. So when the war situation was unfavorable to Zhao, Zhang stepped in and intervened. Wu then sent troops to stop the incident. Cheng finally lost the army and committed suicide. Feng retreated to the original defense and declared misunderstanding, while Wu took the opportunity to occupy various traffic passes, thus achieving the purpose of actual control of Henan. In a sense, The mutiny opened the prelude to the war.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
【分类号】:K26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忠海;北洋时期的彰德兵变[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从杰;;倪嗣冲与1917—1918年安武军入湘作战[J];安徽史学;2010年03期

2 韩基Ym;;北洋时期参战军(边防军)、西北边防军研究[J];安徽史学;2012年03期

3 丁健;李金全;;武昌起义后清、袁、孙妥协原因述论[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李会合;;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的国际地位[J];沧桑;2008年01期

5 江程林;;段祺瑞政治性格与其成败的关系[J];沧桑;2010年12期

6 周安敏;;我国20世纪50年代土地改革的宪政意义[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7 刘迪香;;东三省巡阅使职能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8 孙林;;民国初年制度意识缺失条件下制度破坏路径分析——考察第一届国会存续期间民主共和制度存废[J];党政干部学刊;2010年11期

9 张艳杰;;从《湖南的扇子》看芥川龙之介的中国观[J];东南传播;2008年04期

10 苏全有;;论孙中山的武昌建都情结[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文红玉;;民初联邦思想与联省自治运动[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2 赵晓耕;王平原;;法统初考[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七辑)[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红梅;商会与中国法制近代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毕昱文;1912-1928年长芦盐区缉私武装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晓兰;审视与批判:《晨钟报》视域中的民初社会[D];上海大学;2011年

4 丁芮;北洋政府时期京师警察厅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年

5 刘迪香;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省区军政体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郭辉;民国国家仪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7 叶利军;民国北京政府时期选举制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张欣;军阀政治与民国社会(1916—1928年)[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张华腾;北洋集团崛起研究(1895-1911)[D];复旦大学;2005年

10 刘建军;代议制框架下的地方政治[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五三;张宪文与中华民国史研究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金林;论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的改造国民性思想[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生;民初动荡政局及其社会文化根源的深层考察[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常孩;袁世凯统治时期政治会议述略[D];吉林大学;2011年

5 杨涛;北洋陆军第三师述略[D];吉林大学;2011年

6 刘娟;洪宪帝制时期的中日外交[D];吉林大学;2011年

7 孙亮;吴佩孚与苏联(1925-1927)[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8 邱志君;社会舆论与1919年南北议和[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蔡兴彤;国立劳动大学研究(1927年-1932年)[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杜中堂;河南的匪祸与乡村社会1912-1932[D];兰州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荣久;北平市民为何自发为大军阀吴佩孚送葬[J];档案时空;2004年09期

2 廖述江;;吴佩孚晚年拒绝降日内幕[J];党史文苑(学术版);2006年23期

3 吴根j;日本土肥原机关的“吴佩孚工作”及其破产[J];近代史研究;1982年03期

4 张树昌;记国家危亡之际的吴佩孚[J];炎黄春秋;1995年01期

5 李伟,李国群;共产国际联合吴佩孚的尝试及失败[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孙沉;;段祺瑞谋刺吴佩孚[J];人民公安;2007年16期

7 章兰;吴佩孚在洛阳亓宫[J];武汉文史资料;2003年01期

8 梁建中;吴佩孚制造“二七”惨案的真相[J];中州今古;2004年04期

9 张鸣;;吴佩孚推行“武神”崇拜[J];半月选读;2008年02期

10 钱剑鸣;;拒当汉奸的吴佩孚[J];海内与海外;2006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家有;;共产国际与吴佩孚和孙中山——从共产国际在中国的初期活动看其苏俄民族主义情结[A];“孙中山北伐与梧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2 臧运祜;;日本在热河——长城作战期间的华北谋略[A];长城抗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邱捷;;孙中山的北伐战略与“三角反直同盟”[A];“孙中山北伐与梧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4 徐万民;;历史的选择——孙中山联俄政策新探之一[A];“孙中山北伐与梧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马铭德;;孙中山、张作霖同盟与莫斯科的关系[A];中国近代(第十七辑)[C];2007年

6 谭肇毅;;陆荣廷的两次龙州会议[A];陆荣廷与龙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李光一;;中国现代史体系问题刍议[A];中国现代史论丛(上)[C];1983年

8 吴忠才;;陆荣廷重返广西后未能东山再起的原因浅析[A];陆荣廷与龙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李业安;;论梧州在孙中山北伐中的地位和作用[A];“孙中山北伐与梧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10 刘曼容;;论1924年孙中山北伐与策应皖奉反直战争的关系[A];“孙中山北伐与梧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焦世武 樊执敬;吴佩孚过境武都[N];民主协商报;2005年

2 李善奇;“二.七”大罢工中的张树荣[N];保定日报;2011年

3 ;血战汀泗桥[N];人民日报;2006年

4 ;北伐战争[N];人民日报;2006年

5 张岳蒂 聂志刚;北伐军智除贵州军阀袁祖铭[N];中国档案报;2005年

6 李迅 何露;山城举兵 誓师北伐[N];韶关日报;2008年

7 廖久明;夭折了的第二次思想革命[N];中华读书报;2005年

8 杜奎昌;读梁启超《护国之役回顾谈》一文[N];云南政协报;2007年

9 李迅 何露;山城举兵 誓师北伐[N];韶关日报;2008年

10 南乔民;冯玉祥的四次“倒戈”[N];中国档案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向群;身在京华,,心系齐鲁[D];山东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子玉;日本诱降下的吴佩孚研究 1927-1939年[D];河南大学;2009年

2 李彬;试析北洋实力派与国内各界对外蒙事变的态度及影响[D];河北大学;2003年

3 杨涛;北洋陆军第三师述略[D];吉林大学;2011年

4 魏莉;1924年至1928年阎奉关系的演变[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5 薛娟;1917-1927年苏俄、共产国际与国民党关系的演变[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6 周艳;大革命时期冯玉祥与苏联关系述评[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7 张仲秋;北洋政府时期河南红枪会研究[D];郑州大学;2009年

8 孙海英;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北伐观的多维透视[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9 冯自兴;1923年北京政变研究[D];湘潭大学;2012年

10 吕书额;西北军(国民军)与红枪会[D];河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6002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6002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3f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