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抗日思想及活动述论
本文选题:傅斯年 切入点:抗日思想 出处:《河北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 傅斯年是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史学家。他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又受到西学的较大影响,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思想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挺身而出,走出书斋,为国家和民族利益奔走呼号。傅斯年视国民政府为中国唯一正统合法政权,力主国民政府为抗日而改革政治,团结全国人民共同抗击日本的侵略。他抨击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坚信中国抗日必胜,呼吁人民振奋精神,坚决抗击日本的侵略。研究傅斯年的抗日思想及活动,不仅有益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傅斯年,而且可以深化对中国现代史的研究。
[Abstract]:Fu Sinian is a famous educator in 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ese, historian. He was born in a family of scholar, he received a good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and influenced by western culture, is a liberal intellectuals with a strong patriotism. During the Anti Japanese War, he came out of the study, for the interests of the country and the people go hither and thither to call for Fu Sinian. As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for China only legitimate power, advocated for the Anti Japanese national government and political reform, unite the people together to fight against Japanese invasion. He criticized the KMT's policy of non resistance, expose the aggressive nature of the Japanese imperialists, convinced that China Anti Japanese victory, called on people's spirit, and resolutely fight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The Anti Japanese thought and activities study on Fu Sinian, not only beneficial to our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Fu Sinian, but also deepen the research of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K26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广智;傅斯年、陈寅恪与兰克史学[J];安徽史学;2004年02期
2 赵建永;汤用彤先生所开课程及其教学特色[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3 陈平原;;文学史视野中的“大学叙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李孝迁;;美国鲁滨逊新史学派在中国的回响(下)[J];东方论坛;2006年01期
5 盛冰;浅析西南联大联办的特色[J];广州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6 孔祥成;史语所与抗战史学研究[J];河北学刊;2003年01期
7 杨天宏;北洋外交与“治外法权”的撤废——基于法权会议所作的历史考察[J];近代史研究;2005年03期
8 卢建军;;开启另一种“文本”的阅读空间——以《新潮》杂志为例[J];江淮论坛;2006年04期
9 吴秀文;;西南联大的管理特色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03期
10 肖玮萍;试析西南联大对当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启示[J];交通高教研究;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郭齐家;储朝晖;;儒学与中国大学精神[A];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卷三)[C];2004年
2 张太原;;建立一个民族的国家:自由主义者眼中的民族主义——以《独立评论》为中心的探讨[A];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宋广波;;1931~1935年丁文江对中日关系的观察[A];“近代中国、东亚与世界”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4 杨瑞;;科学思想在史学领域的兴起与进取:从梁启超到傅斯年[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文生;学术·体制·人[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2 吴忠良;南高史地学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邓小林;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教师聘任之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4 李扬眉;方法论视野中的“古史辨”派[D];山东大学;2005年
5 封海清;西南联大的文化选择与文化精神[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6 翁有为;从专员区公署制到地区行署制的法制考察[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7 张正锋;权力的表达:中国近代大学教授权力制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董恩强;新考据学派:学术与思想(1919—1949)[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张意忠;论教授治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忻华;羁绊与扶持的困境:论肯尼迪和约翰逊时期的美国对台政策(1961-1968)[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舒畅;丁文江的科学思想及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王凤青;傅斯年与中国传统文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吴静;民国时期学位制度探析[D];浙江大学;2002年
4 余敏;胡适思想矛盾的表现与解读[D];湘潭大学;2004年
5 邓力铭;傅斯年的文化观与中国先进文化建设[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6 常姝静;中学生中华民族历史传统美德教育的思考[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7 迟春丽;十字街头的自由主义[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8 李爽;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难民安置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朱洪军;自由主义价值的失范[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李艳萍;罗炳之教育管理思想之科学性探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048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604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