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的马尾海校内迁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2 01:22

  本文选题:马尾海校 切入点:抗战时期 出处:《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民国海军最重要的教育机构马尾海军学校自福建内迁至贵州省桐梓县。在艰苦的环境中,为中华民族培养了一批海军高级人才以及其他方面的人才,为战后海军重建、保卫祖国海疆作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 学术界现有研究多集中于该学校的前身马尾船政学堂阶段,关于民国时期马尾海军学校的研究尚比较少,其在抗战时期的史事更是鲜有专文论及。 本文以既有研究为基础,简要梳理了抗战时期马尾海校内迁贵州桐梓县的背景、决策、经过;探究内迁期间海校教学、招生的情况及毕业生分配、留学等方面的史事;探讨海校师生的课余生活和海校与当地社会的关系;总结海校战后迁离,奉命结束使命的过程。以求再现这一段鲜为人知的史实,揭示在八年抗战艰难岁月里,海军在内陆山区培养人才工作的艰辛。
[Abstract]: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Mawei Naval School, the most important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Navy, moved from Fujian to Tongzi County, Guizhou Province. In the difficult environment, it trained a number of senior naval personnel and other talents for the Chinese nation. For the post-war naval reconstruction, the defense of the motherland's maritime areas made an indelible contribution. The current academic research is mostly focused on the Mawei Shipyard School, the predecessor of the school, but the research on the Mawei Naval School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is still relatively few, and its history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is rarely discussed. Based on the existing research, this paper briefly combs the background, decision-making and process of the internal migration of Tongzi County in Mawei Sea, Guizhou Province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and probes into the history of teaching, enrollment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graduates, studying abroad and so on during the period of internal migration. To explore the after-school life of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a school and the local society; to summarize the course of the post-war relocation of the sea school and to be ordered to end the mission; in order to reproduce this little-known historical fact and to reveal the difficult years of the eight years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The Navy's hard work in cultivating talents in inland mountainous areas.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K26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晓文;抗战时期郭沫若政论中的文化道德因素[J];郭沫若学刊;1988年02期

2 管学庭;抗战时期的桂林体育[J];体育文化导刊;1991年01期

3 亦人;抗战时期的文化浩劫[J];党的生活;1996年04期

4 张伟;论抗战时期中国政治发展的民主化趋势与集权统治的加强[J];安徽史学;1997年03期

5 李毅直;抗战时期的堡垒村——王厂沟[J];党史博采;2000年10期

6 刘宝东;抗日战争时期的科技政策与社会发展[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7 周妤;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J];党史文苑;2004年08期

8 王积建;抗战时期中日“货币战”[J];文史博览;2005年15期

9 王振国;论抗战时期我党干部在职教育制度的建设与历史经验[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10 蒋连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J];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崔承现;;抗战时期中国关内地区朝鲜义勇队的抗日活动[A];抗日战争史及史料研究(一)——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2 甘旭岚;;抗战时期延安民族学院的创立及其变迁[A];少数民族史及史料研究(三)——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3 王晓华;;英国在抗战时期对华立场及对香港问题的态度[A];百年沧桑论香港——江苏省暨南京市各界举行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7年

4 朱魁;;三擒汉奸胡二水[A];老兵话当年(第九辑)[C];2005年

5 程仪;;试论抗战时期鄂东地区党的建设[A];中原伟业——鄂豫边区抗日民族根据地建设学术讨论会、湖北省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及周恩来、刘少奇、李先念和新四军研讨会论文集[C];1993年

6 雷河清;孙少衡;;李先念在抗战时期的军事指挥艺术[A];铁军雄风——纪念新四军建军6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7 于农;;抗战时期的豫北地方流通券[A];中州钱币——《金融理论与实践》钱币专辑(十)[C];2002年

8 何长凤;廖光珍;;贵州历史上抓住机遇进行经济建设取得成功的范例——漫谈抗战时期的贵州企业公司[A];开发中的崛起——纪念贵州建省590周年学术讨论会文集[C];2004年

9 李建国;;抗战时期中国特矿运输研究[A];牢记历史 振兴中华——江苏省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论文集[C];2005年

10 彭一万;;万民血肉筑防城——抗战时期厦门旅菲三诗人[A];台湾建省与抗日战争研究: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台湾建省1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献文;抗战时期的抗战电影[N];中国艺术报;2005年

2 江汉大学 庄桂成;武汉抗战时期的“文协”[N];光明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孙兴维;抗战时期,新疆有3条国际运输线[N];解放军报;2011年

4 傅渝;抗战时期的中国留法艺术学会[N];中国文化报;2011年

5 撰稿 本报记者 杨力叶;抗战时期的八路军桂林办事处[N];桂林日报;2010年

6 余贤杰;抗战时期兰州的城建区划[N];兰州日报;2005年

7 记者 周波;以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为契机 推动桂林各项事业更好更快发展[N];桂林日报;2008年

8 宋仲福(本文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抗战时期甘肃工矿企业的发展[N];甘肃日报;2001年

9 冯都;抗战时期的中日假币大战[N];人民政协报;2000年

10 记者 匡丽娜 实习生 苏映陶;“抗战经济文物展”红岩村亮相[N];重庆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覃卫国;抗战时期桂林教育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2 赵晶;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的作用及领导方式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谢廷秋;贵州抗战文化与文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宋春华;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民族主义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赵祖平;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体制下的政治参与[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6 张志伟;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文化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7 王志芳;抗战时期晋绥边区农村经济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8 曹嘉涵;抗战时期中美租借关系研究(1941-1945年)[D];复旦大学;2011年

9 李精华;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10 莫子刚;贵州企业公司研究(1939-1949)[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宗海;抗战时期西安防空建设论述[D];西北大学;2011年

2 李挺;抗战时期中国高等院校内迁研究[D];西北大学;2000年

3 付国利;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刑事法规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4 王振华;抗战时期国共合作中的美国因素之初步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李淑丽;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报刊事业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商阳;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土地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7 谢飞;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8 劳开准;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上海情报工作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艾萍;抗战时期人口内迁与广西社会变迁[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高运飞;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的司法实践[D];湘潭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464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6464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80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