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德”的思想分途:宪政秩序与国民公德——以五四前后章士钊及李大钊的论述为中心

发布时间:2018-03-28 04:06

  本文选题:世俗化 切入点:公共伦理 出处:《史林》2015年03期


【摘要】:五四时期是近代中国思想史"转型时代"的高潮。然而,因道德权威性的丧失而带来的道德分歧,也导致了对共和理念的侵蚀。民国初年政治乱局的缘由,就在于政治制度背后共和精神的缺位。共同体如何形成基于"伦理公共善"之上的集体认同,因此成为五四知识分子思考的核心问题之一。章士钊、李大钊等致力于民初宪政实践的知识分子,虽然将宪政秩序视为塑造共同体公共认同的重心,但在他们看来,国家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共同体",而是一个内含公共伦理的"道德共同体"。这种公共伦理或是来源于对国家公共利益的尊重,或是来自个人良知的汇合。如果说,新教改革以来的西方社会,试图通过分离德性伦理与规范伦理,以应对现代社会价值多元化的挑战。那么,五四知识分子则更注重个人德性与伦理规范的互动。在对中国思想史脉络自我理解的过程中,五四知识分子的公共伦理形成了独特的现代性。
[Abstract]:The period of the May 4th Movement was the climax of the "transitional era"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ideology. However, the moral differences brought about by the loss of moral authority also led to the erosion of the Republican concept. It lies in the absence of the Republican spirit behind the political system. How to form the collective identity based on "ethical public good" in the community has become one of the core problems of the May 4th intellectuals' thinking. Li Dazhao and other intellectuals who devoted themselves to the practice of constitutionalism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regarded constitutional order as the focus of shaping the common identity of the community, but in their view, The state is not just a "political community", but a "moral community" that contains public ethics. This public ethic comes either from respect for the national public interest or from the confluence of individual conscience. Since the Protestant reform, Western society has tried to meet the challenge of modern social value diversification by separating moral ethics from normative ethics. In the process of self-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ideology, the public ethics of the May 4th intellectuals formed a unique modernity.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基金】:2014年度湖南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世俗转型与寻求超越:李大钊思想研究”(批准号:14YBB057)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6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许纪霖;;国本、个人与公意——五四时期关于政治正当性的讨论[J];史林;2008年01期

2 许纪霖;政治美德与国民共同体——梁启超自由民族主义思想研究[J];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3 王海;;李大钊同志批注过的两本讲义[J];文物春秋;2007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其海;;蒲松龄的德性品质初探[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2 孙显元;;“向钱看”的经济正当性与道德正当性[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赵红;郭淑新;王义芳;;高校知识女性的道德困惑及道德自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4 吴永;;近代知识精英的“国民”话语及其政治维度刻画——以梁启超和陈独秀为例[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8期

5 于璐;;功利主义与道义主义由分趋合浅议[J];保定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6 崔微;;关于康德对道德合理性论证的阐释[J];保定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7 朱文通;;李大钊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学科体系的建立——以《史学要论》为中心进行考察[J];保定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8 谢佑平;江涌;;论我国以人为本的刑事诉讼制度的应有结构——科学发展观的刑事司法解读[J];北方法学;2007年04期

9 刘喜珍;论康德绝对命令的实践理路及价值指归[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10 韩凤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的特质[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杜早华;;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危机——从自律与他律的平衡看[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季丹丹;郝乐祥;;论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3 晏辉;;论中国伦理学的三种形态[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徐卫红;;从康德的角度看现代道德教育的一个误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杨丽然;;人的尊严释义[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6 谢维楚;;试论科学发展观关于人的主体性的思想[A];新中国人学理路——第十一届全国人学研讨会文集[C];2009年

7 祁雪瑞;;生态文明的哲思与践行[A];生态文明的法制保障——2013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陈新汉;;哲学视域中的人民主体[A];中国梦: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文集(2013年度)[C];2013年

9 何得梅;;浅析体校运动训练的“人本化”管理[A];《体育科研》2009年第3期(总第115期)[C];2009年

10 谢雪梅;;浪漫主义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异化问题——兼论中西方文学中浪漫主义的政治传统[A];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三十一辑)——中国文论的方与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3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5 房芳;1930-1937:新文学中民族主义话语的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杨道麟;美学视野下的语文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瑜;西方发展观研究:理论探微·殊异甄析·启迪价值[D];吉林大学;2011年

8 宋德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解读[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 李志英;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杜芳芳;从行政控制到专业引领[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敬宇;中国道教社会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张小妹;“自然状态”范式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王艳红;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4 王先林;自由与秩序[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丁玲;环境人权:伦理学维度的审视[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昕;《道德情操论》的行为合宜性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7 李怡;论教育惩罚在高校中的合理使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倪胜林;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及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凌纪霞;小学生学习责任感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10 李赢;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审视[D];辽宁石油化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杰本明·史华兹,张宝慧;论中国思想中不存在化约主义[J];开放时代;2001年05期

2 王lN森;傅斯年早期的“造社会”论──从两份未刊残稿谈起[J];中国文化;1996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秀义;论宪政之职业维度[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鹏;;“宪改”争议与台湾“宪政秩序”塑造中的“国家认同”[A];2006台湾政治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方立新;褚国建;;转型期国家宪政秩序的范式研究[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多元的法律文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为什么说民主必须是宪政的?[N];人民代表报;2011年

2 田必耀;宪政秩序的坚守[N];人民法院报;2003年

3 成都市成华区人民法院 曹碧辉;市场经济呼唤司法改革[N];经理日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智学;五四宪法构建的宪政秩序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宋向红;论中国宪政秩序的实现[D];湘潭大学;2007年

3 张晓明;香港宪政秩序初探[D];山东大学;2006年

4 洪岩;关于建立和谐社会宪政秩序的若干思考[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746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6746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9d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