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史视野下中国西南大旱成因刍论——基于云南本土研究者视角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8-04-16 10:19

  本文选题:环境史 + 灾害史 ; 参考:《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摘要】:2009-2013年持续五年的西南大旱的原因备受关注。除官方认为的西南地理地形特殊、全球气候变化及水质污染、湿地退化、原始森林破坏等原因外,西南及东南亚雨林的大面积破坏萎缩、民族生存方式及文化传统的内地化、历史生态破坏后果持续性累积的长期效应影响、现当代政策及其经济利益驱动致使生物物种单一化、物种入侵等造成西南生态系统的变异和根本性破坏等因素,应当是导致、延长西南旱灾最致命、最根本的原因。西南旱灾的形成既与自然规律及自然界的异常变动相关,也与历史上的移民及随之而来的汉民族的生存、生活方式在民族地区的渗透扩张,以及明清王朝的经济、政治开发导致的生态破坏及其生态系统失衡引发的生态危机等密切相关,更是云南及东南亚地区热带雨林大面积毁灭引发的生态危机导致的结果,也是现当代西南乃至东南亚地区为了发展经济,赶走原始森林而种植橡胶、桉树及其他经济林木,导致区域植被种类单一、生态系统脆弱,也给入侵物种创造了机会,削弱了自然本身的协调抗灾能力。对旱灾区域进行分析不难发现,旱灾最严重的地区就是森林破坏及水土流失现象最严重的地区。因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石漠化加剧和水文地质环境的改变,才使当地涵养水源的生态能力减弱而演变为一场巨大的人为灾难。
[Abstract]:The cause of the five-year drought in the Southwest from 2009 to 2013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In addition to what officials believe is the special geography and topography of the southwest,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water pollution, wetland degradation, and destruction of virgin forests, the extensive destruction of rainforests in southwest and Southeast Asia has shrunk, and the national way of life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have become inland.The long-term effects of the cumulative effects of historical ecological destruction consequences, the effects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policies and their economic benefits driving the simplification of biological species, the variation and fundamental destruction of the southwest ecosystem caused by species invasion, etc., should be the cause.Prolonging the southwest drought is the deadliest and most fundamental cause.The formation of the drought in Southwest China was related to the natural laws and the abnormal changes in nature, to the existence of the immigrants in history and the Han nationality, to the infiltration and expansion of the way of life in the ethnic areas, and to the economy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The ecological damage caused by polit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ecological crisis caused by the imbalance of the ecosystem are closely related to each other, and are the result of the ecological crisis caused by the extensive destruction of rainforests in Yunnan and Southeast Asia.It is also in the southwest and Southeast Asia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times that rubber, eucalyptus and other economic trees have been planted in order to develop the economy and drive away the original forests, resulting in a single type of regional vegetation, fragile ecosystems, and creating opportunities for invasive species.It weakens the ability of nature itself to cope with disasters.It is not difficult to find that the most serious area of drought is forest destruction and soil erosion.Because of vegetation destruction, soil erosion, land and stone desertification and the change of hydroge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ecological capacity of local water conservation has weakened and turned into a huge man-made disaster.
【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
【基金】:云南大学2009年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西南环境史研究” 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第12批培养项目“西南环境史”(编号:W8011303)
【分类号】:P426.616;K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张国庆;;气候变化对生物灾害发生的影响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01期

2 加雷斯·波特,王学鸿;亚太发展的环境危险:东南亚雨林[J];东南亚纵横;1996年04期

3 俞亚克;东南亚国家的热带雨林流失问题[J];东南亚;1995年02期

4 何玉芹;欧晓昆;;云南省水电站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对策[J];云南环境科学;2006年02期

5 王乃昂,颉耀文,薛祥燕;近2000年来人类活动对我国西部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03期

6 尚东涛;论生物进化的社会选择[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年10期

7 韩福东;云南森林告危[J];新闻周刊;2004年2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天星;;生物进化背景下人类的可持续发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6期

2 亓东明;;水电站开发对陆生动植物的影响及保护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8期

3 程世平;;潜山县松树食叶害虫控制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08期

4 邓小青;;安庆市马尾松毛虫防控措施及成效[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11期

5 张若飞;;经济林病害的科学管理[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13期

6 叶如春;;板栗淡娇异蝽化学防治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11期

7 童其英;;园林生物灾害防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年12期

8 欧晓昆;杨永宏;;战略环评与流域水电规划环评实践[J];电力环境保护;2008年03期

9 李香云,王立新,章予舒,张红旗;西北干旱区土地荒漠化中人类活动作用及其指标选择[J];地理科学;2004年01期

10 陈文;东南亚农业发展与环境问题[J];东南亚纵横;200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冯玉平;董志勇;;水能资源不同开发方式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探讨[A];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进展 2009[C];2009年

2 成崇德;;历史上北方农牧界线的变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A];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中青年学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3 王茹琳;王闫利;姜淦;林姗;;气象因子及气候变化对森林病虫害发生发展的影响[A];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7应对气候变化与农业气象防灾减灾[C];2013年

4 王茹琳;姜淦;王闫利;沈沾红;林姗;;S6 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对非洲橘硬蓟马的分布影响及风险分析[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6 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松兵;中国黄土高原潜在植被模拟[D];兰州大学;2006年

2 张俊华;西北干旱区黑河中游土壤有机碳分布及其变化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3 李鸣骥;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城镇化过程与区域生态环境响应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梁明武;明清时期木材商品经济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5 贾艳红;黑河下游地下水波动带生态需水量空间分布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6 张钛仁;中国北方沙尘暴灾害形成机理与荒漠化防治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7 钱国权;清代以来河西走廊水利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杨朝现;人地关系协调视角下的土地整理[D];西南大学;2010年

9 金红喜;生态恢复建植林(FPER)中植物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10 连雯;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生态环境下的居民生活[D];南开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宗慈;五个全球大气海洋环流模式模拟二氧化碳增加对气候变化的影响[J];大气科学;1990年01期

2 张昀;生态系统演化[J];大自然探索;1987年02期

3 毕晓丽,徐永兴,洪伟,吴承祯,闫淑君;福建省马尾松毛虫发生与ENSO事件的关系[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4 钟海玲;沈永平;;2007年全球气候变化回顾[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年01期

5 张国庆;;森林健康与林业有害生物管理[J];四川林业科技;2008年06期

6 赵铁良,耿海东,张旭东,方国飞,王玉玲,赵清山;气温变化对我国森林病虫害的影响[J];中国森林病虫;2003年03期

7 穆兴民,李锐;论水土保持在解决中国水问题中的战略地位[J];水土保持通报;1999年03期

8 丁文广;肖俊豪;汪霞;;气候变化对我国森林自然灾害的影响[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9 尹全海;;移民与台湾的“内地化”[J];寻根;2006年06期

10 李淑华;;气候变暖对我国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流行的可能影响及发生趋势展望[J];中国农业气象;1992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陈涛;;环境史视野与灾害史研究——以宁夏中卫特大沙尘暴灾害为例[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2 刘东;躲不过去的沙尘暴[J];读书;2002年01期

3 Terry V.Callaghan;Lars Olof Bj銉rn;Yuri Chernov;Terry Chapin;Torben R.Christensen;Brian Huntley;Rolf A.Ims;Margareta Johansson;Dyanna Jolly;Sven Jonasson;Nadya Matveyeva;Nicolai Panikov;Walter Oechel;Gus Shaver;Sibyll Schaphoff;Stephen Sitch;Christoph Z銉ckler;周立志;;北极4个亚区的影响分析[J];AMBIO-人类环境杂志;2004年07期



本文编号:17584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gjxds/17584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4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